培养正常的冲突观

冲突,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chōng tū,意思是碰撞、冲撞。出自《后汉书·刘虞传》。

可能因为大部分是群居动物,人类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要学会相互协作、互相抱团,我们的祖先也正因为比别的物种更加知道团结的重要,才得以生存,所以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一种潜意识,即喜欢和谐,害怕冲突。

我也同样是这样。在做完GALLUP的优势测评后,排在前五位的优势才干就有和谐。它的表现形式为:

1. 他们希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努力避免冲突,希望大家都能够和平共处。

2. 他们的为人做事都非常务实,善于处理实际的一些工作,发生冲突在他们看来是非常不利于工作的,他们深信和睦共处、达成共识才能带来进步和发展,他们努力去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推动大家合作,和睦相处并一起努力工作。

3. 他们经常思考如何才能跟别人去和睦共处,有的时候甚至于会有一些妥协让步。

4. 他们虽然知道每个人可能会不同,但是深信在很多方面人们可以并且应当达成共识。

5. 他们在情绪方面通常是冷静且心态平和,他们能够去缓和极端的情绪,使情绪不佳的人慢慢冷静下来,他们觉得太兴奋或是太低落,同样都是无助于工作,所以说他们希望大家在情绪平和稳定的状态之下去创造一个适宜工作的环境。

从这个解释来看,面对和谐的人,用一个最朴素的词来形容我,就是和事佬。

因为有这种内在且非常显性的特征,我会不自觉的害怕冲突,希望不管是家庭、工作大家的氛围都是其乐融融的,大家意志是一致的,大家思想是高度统一的,自己的意见大家都是同意的。

甚至把是否有冲突,是否和谐看做评判生活、工作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慢慢我被这种思想拖的越来越累,因为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冲突才是生活应该有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存在。

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头脑中的理想场景,它和现实是明显矛盾的,就会造成我的认知失调,伴随情绪也很焦虑。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环境造成了不一样的认知,不一样的认知造成了彼此之间必不可少产生冲突。

回看历史上伟大的人,无非在冲突中求同存异,让自己的决定、判断得到大家的支持,从而才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丘吉尔面对国会的挑战,通过个人的努力推翻了原来张伯伦时期的绥靖政策,亦然开战;

古代一些名臣帝相,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向皇帝死谏,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些人都是伟大的,他们克服了人类发展镶嵌的基因密码,勇敢面对冲突。

和谐的本质让人类得以存活至今,但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因为可能我们过分在乎和谐,造成了我们太容易妥协且不敢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拿到自己的结果。

现在越来越发现,在人物被快速标签化的时代。人们不会去记住一个和事佬,因为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是没有定象的;反而是那种有自己始终如一的原则的人,他的观点他的形象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尊重。

放下我们期待和谐的乌托邦式的幻想,勇于追求自己的定见,可能是一种新的出路。

现在不禁想到了毛泽东一句名言,叹为观止。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