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篇
人过四十,容易怀旧,怀念过去的人和事,总想把他们写下来,给孩子们看看,不为别的,作为农村出生的七零后,历经生产队时期、包产到户时期、上学、工作,改革开发三四十年的变化,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大量新事物在产生,同时,大量的物件和习俗在消失,许许多多身边的乡亲在老去、离世,不记录下来,总感觉是遗憾,为了不留遗憾,为了不负年华,我想还是尽量记录下记忆中、从长辈听来的、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作为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村子中的一员,村子的变化也算是改革开放变迁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吧。
村名的由来
“围子”从来不是老家的正式名称,而是五六十岁以上的本村和周边村子的人对我村的俗称,因其在民国时期村子周围为防土匪而建起围墙而得名。
据说在民国期间,沂蒙山区兰陵县和费县一带,有一伙悍匪为首者叫刘黑七,纵横于沂蒙山区数县之间,勒索客商、抢劫百姓,百姓苦不堪言,几个村子的族长乡绅遂商定集资在我村建围墙,设几个大门出入,安排人员警戒,当土匪来时,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扶老携幼进入围墙内,有的投亲靠友,有的在空地上露宿,围墙上设土制武器防卫,听老人描述我猜想应该是类似三元里抗英那个时候的武器吧。土匪见无机可乘,悻悻到别处抢掠去了,待匪患解除,周边村民各自还家。久而久之,周边村子的人就把我村叫成“围子”了。
围墙什么时候拆除我无法确知,只记得小时候,村子的很多地名还与围墙有关,比如东门西门、前街等等,小姑出嫁的时候,本来奶奶家是在西门附近住的,不知道有什么讲究,送嫁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前街出东门,从东门到小姑的婆家去,年长我三岁的二哥很荣幸的坐在独轮木车(后边可能还会讲到的)上小姑的另一边,俗称“称车”的小客,而我眼巴巴的看着送嫁的队伍远去,为此还失落了好一阵呢。
而所谓的前街呢,是用大块的条石铺成的,据老人讲,这些条石就是当年围墙拆除下来的。前街的西端,有一口水井,是供村子西半部分吃水的,小时候记得井台因年岁太久,被磨得光光亮亮,滑溜的很。
不由得扯远了。不过,从这些遗迹来看,围子村,虽算不上历史悠久的名村,就十里八乡来说也还是有些来历的,这也许是我一直想动笔的动力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