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内,我接连“揭开”了三位顾客朋友的家事帷幕,内心仿佛坐上了一艘过山车,翻江倒海,差点没把我这颗小心脏甩出去。
第一位是个“老熟人”,年纪轻轻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剑桥博士毕业,身材高挑,健康得像刚从健身房出来的广告模特。她热爱潜水、滑雪、卡丁车,样样精通,甚至达到了教练级别。她的生活范围是全球,身边还带着一个牙牙学语、中英文混输的小家伙——她的亲生儿子。
第一次见面时,我忍不住问她:“你家娃这中英文混输的表达,保姆能听懂吗?”她轻描淡写地回答:“菲佣的中文还行吧……”她的生活方式有点像赵胤胤,总是踩着点儿飞到某地,享受应季的美食、景色和空气(或水质)。她的教育理念更是与众不同:孩子三四岁就游历了三十几个国家,能站在凳子上切菜,下雨天可以自由淋雨。她拒绝让父母带孩子,因为老一辈在孩子碰到桌子时会责怪桌子,而她会让孩子向自己打碎的碗道歉。她说:“不然孩子长大了,遇到不顺心的事只会怨天尤人,不会反省自己。”
她的孩子在旅途中还干过不少“惊天动地”的事:在某国街头帮乞丐唱歌跳舞募捐,之后还不忘和乞丐理论分成;在长途车上给老人按摩,讨要小费……她曾想送孩子上幼儿园,结果面试时老师对孩子说:“你数数认字都不会,大家会笑话你的。”她当场翻脸,怼道:“要说笑话,应该是他笑话你才对!孩子滑雪单板拿过第一,去过三十几个国家……”说完,她带着孩子拂袖而去,继续他们的环球旅行,直到去年孩子终于上学了。
她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从未提过孩子的父亲。这次回来,她带了个小伙子,鞍前马后地伺候着。她轻描淡写地介绍:“这是新换的男朋友,前一位是健身教练,你也见过。这位是退伍军人。”她的原则很简单:不结婚,不生娃,因为结过了也生过了,知道是咋回事了。现在,她只想享受恋爱,顺便调节一下内分泌。
她的新男友比她小很多,而且没有恋爱经验。我开玩笑地问她:“你哪天腻了,他会不会寻死觅活?”她笑着摇头:“你不了解男人,只有女人才是感情动物。”
在请我吃饭的路上,她语重心长地说:“其实应该多把时间精力用在自己身上。用在别人身上,一旦人离开了,就是零。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是如此。健身或者学个技能,会持续很久;养花或养狗,都会开枝散叶、忠诚护主。”
我总结道:“我只是对男人失望,你是对人失望!”
因为下午她要赶飞机,她让男友先去点菜,详细交代了去哪家餐厅、点哪道菜。席间,我感慨道:“人就应该在能力范围内,享受当下所能享受的一切。比如美食,牙齿和食欲都在;比如恋爱,魅力和荷尔蒙都在。食色性也!”
她的生活哲学像一杯烈酒,辛辣却让人回味无穷。她不受传统束缚,敢于追求自我,活出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自由与洒脱。她的故事,像一部精彩的电影,展现了一个女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勇敢地定义自己的幸福与成功。
她的言辞中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她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每一刻,无论是品味美食的滋味,还是享受爱情的甜蜜。她的生活方式,虽然不为所有人理解,但无疑是她个人选择的结果,是她对生活深刻理解后的实践。
在她的世界里,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自我探索,每一次恋爱都是一次生命力的释放。她不拘泥于形式,不畏惧变化,她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新鲜感。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去勇敢地追求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物。
她的存在,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于生活多样性的认识。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幸福不应该只有一种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她像是一位勇敢的航海者,驾驶着自己的小船,在生活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段精彩的经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一种对自由和个性追求的颂歌。
最后,当我们举杯共饮,她的笑容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从容和自信。她知道,无论未来如何变化,她都已经准备好了,去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出,去享受每一段旅程带来的快乐和挑战。她的生活,就像她所钟爱的极限运动一样,充满了刺激和挑战,但也正是这些,让她的生命如此精彩和不可复制。
所以,朋友们,别总想着为别人活,也别总担心别人怎么看你。像她一样,活得潇洒一点,吃得开心一点,爱得放肆一点。毕竟,人生苦短,何必为难自己?食色性也,快乐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