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书首先要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然后逐步培养习惯。其实我要说还应该是首先培养正确的读书习惯,然后再带着兴趣与策略上路。
比如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果我们不是经过21本书的训练,不是经过21天的严格要求训练,恐怕孩子不能体会到读书的甜蜜,也不会在书中找到乐趣了。
再比如听书的习惯。曾经组织家长在班级群接力朗读小说,结果因为不少家长的各种借口,半途而废。后来组织学生网上听书,那些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主播并没有完全吸引孩子,是因为孩子缺少那个听书的环境。在学校内连续听了几次之后,发现有孩子就特别喜欢了。
复述的习惯。每次整本书阅读,我们只要求七个人组成文学圈。每次交流,每个同学至少要发言五分钟以上。不仅不能重复前一个同学的所言,而且要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与巧妙的共情。技师,复述也可以详细可以概括性可以创造性复述,甚至复述加上评论。经过同伴的启发及老师的引导,文学圈的每个小伙伴都成了主播,而且越越来越喜欢在大家面前露脸并展示自己的才华了。
质疑探究的习惯。同学们,在第一次读完《童年》以后,并不是深刻理解了阿廖沙童年的痛苦与成长,当陈豪杰一语指出阿廖沙母亲再婚荷前有一个私生子时,不少同学为此大吃一惊。有了质疑与辩论,紧接着我们在网上一搜答案全是错的,原来阿廖沙母亲一生生过五个孩子。有人可能怀疑生四个还是五个,有这么重要吗?
可实际是这样的。从母亲与外祖父的争吵中我们明确知道,母亲不仅怕外祖父,而且深深的厌恶外祖父及他的家庭,内心永远为他初恋的最心爱的丈夫鸣不平。所以在逃避原生态家庭的时候,年轻少妇所犯的错误正是沙皇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高尔基把社会的丑恶撕开给我们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质疑非常有必要。这就是深度思考的要求所在,也是需要鼓励认真读书努力成长的方向。男孩子听了阿廖沙外婆的话知道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的女人,女孩子听了阿廖沙外婆的话关注了阿廖沙母亲以及疯女人的经历深刻的思考了洁身自好的含义。这难道不是读书为了获取人生经验最好的证明吗?
整理时间轴的习惯。所以从阿廖沙外祖父拉纤创业祖父做军官狠揍父亲再到父母相知相恋结婚,然后谈到阿廖沙的出生弟弟的出生以及母亲的再婚再生下两个儿子及去世,可以说时间轴起了很大的作用。
寻找名言的习惯。不少人打开书本的最后一页从名家的推荐里找到本书中的名言,有的习惯在网上搜到相关的名言,其实不如自己随机的在书中找到并随时记录下自认为重要的名言。因为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我们有的同学读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竟然找有20条,自己认为美好的有哲理性的语句。
制作思维导图的习惯。我们拿着自己精心绘制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旅行路线图,不仅标注了瑞典各个旅行地点,而且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不同的事件,这不正好落实了这本畅销全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地理科普名著的出版初衷了吗?难道说他用十年时间写成两年亲自考察不少专家教授指导的一本名著我们用一周或一月时间读完就可束之高阁万事大吉了吗?我们有充足的能力领略文中的画面之精美历史之深邃了吗?
背诵片段的习惯。读了《爱的教育》,听到恩利朽父亲给儿子写的那封信《学校》,有人欣赏联想各国儿童艰难上学的快乐情景,有人喜欢最末一段的连锁比喻,更有同学喜欢全篇背诵下来,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谁说这样的背诵习惯不是读写结合的最高境界呢?
思辨创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