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一直在尝试毫不停歇的极速写作,真的很有意思。它让我有一种感觉,我现在只想要这种沉浸式的、长篇的、持续不间断的写作,而不想再去那样断断续续的、走在路上有一段空余时间就说一段的写。
我的觉察就出现了:二者为什么不能结合起来呢?我为什么不可以有整段时间的时候就去做整段时间的写作,然后有零碎时间的时候再随时随地来上一段呢?这并不受影响啊,不要自己把自己给桎梏住了。
想起我刚刚学习教练技术的时候,经常会对着具有困扰来找自己聊的人说,我们找时间约一下打个电话聊吧。
那时候,永澄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你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就开始一段教练呢?为什么把他给弄成了一个好像需要沐浴焚香才能做的大事情?
我就突然醒悟,如果把一件事设定成非得有整段时间才能去做,其实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一旦你把一个行为的门槛给提高了,那它的完成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这是我在实践中切身摸索出来的,掉了很多坑才有的感悟。
但凡你要做一件事情,又把它的门槛给提高了,这种情况下你就很难把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
比如说要写一篇文章,必须打开电脑,再打开一个写作软件,再使用一个什么样的模板……看起来好像也不是特别复杂,无非是几个步骤。
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就会想,诶,还要打开电脑呀,我不想开电脑,很麻烦;或者会想,诶,还要复制一个模板呀,我不想复制模板,太麻烦了……
任何一个中间的环节都可能让你出现畏难情绪,产生放弃的念头,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到极致简单化,只要念头一起,就立即可以把这件事情给启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减少阻力,让自己把这件事情给做成。
我说的不仅仅是语音写作,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只要你想做成,你一定要把他的门槛给拉到最低,把他的流程给最简化,而且尽可能的排除相关的任何可能出现的阻力,这样你才可以用最不费力的方式把它给做下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是人类的大脑运转模式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做“认知吝啬鬼”,也就是人类的大脑对于付出认知资源是极其吝啬的。为什么呢?
因为系统2(见《思考,快与慢》)的理性运算对大脑资源的消耗太高了。我们脑袋只占身体比重的十分之一,却消耗着20%到30%的能量资源。
所以呢,在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大脑是自动运转的,也就是系统1在起作用。
在这个系统运转的时候,它是自然而然发生作用的,是由我们的常规模式来产生反应的,并不是真的经过理性的思考。
所以如果是做一件事情,不需要怎么费力的话,大脑就会判断,可以的,没关系,那你就做吧,反正也不耗什么力气。
但是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先做这个再做那个,还要再达成某个条件才能去做的话,大脑就会想,哎呀,太麻烦了,要投入这么多的资源。
它就很可能会以这个为理由,给你找一个借口,让你放弃做这件事情。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先把它的阻力降到最小,做到流程最简化,因为这样就不会过多的消耗认知资源,也就会让大脑更加愿意把你的资源投入在做这件事情上面。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制定完目标以后一定要分解成一步步的小步骤,并且给出下一步立马可以去做的最小行动。因为只有最简单、立即可以做的小行动才能让我们真的动起来,而一旦动起来了,后面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会继续接着做下去了,畏难往往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总结一下,今天的主题就是:
当决定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尽量把它的流程极致简单化,把阻力降到最小。
如果是复杂的事情,那就分解掉,然后从最小行动开始做。
其实,这只是今天写的10000+字里面,一篇7000+字的主题文章里的一个开头,原文的主题是:「怎么样又快又好地学习一个新技能?」
但是先完成再完美吧,长文留到公众号上发吧~
(对于写完了都懒得理一下发出来,只想赶紧去休息会的自己,也是很无语了)
这是21天日更挑战的第三天,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