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工具“奥卡姆剃刀”
前两天看《逃避可耻却有用》,女主追求男主受挫后开始反省自己,她剃除工作、成就等一切外在的东西,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很多人都会反思自己的现状,从混乱中抽身出来,以打造更好的自己。但是,像女主这样的深入的自我剖析是很少见的。我们往往是自己将要取得何种成就、工作要到何种程度,生活要到什么水平……作为反思的内容,这样的反思太过表面,甚至无关痛痒,所以很多人反思之后还是那样活着。
自我反思除了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常识性的知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之外,还需要一套有用的工具。电视剧中的女主反思自己的生活,剃除一切外在的因素,直击本心,这种大力度的反思能让人清醒地认清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想最终成为的人。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常见的思维工具——奥卡姆剃刀。
14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奥卡姆提出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一理论引起了之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哲学与宗教世界的分离,甚至政教分离。奥卡姆思想像一把利刃,引发了人类思想界的巨大转变,被后人称为“奥卡姆剃刀”。
通俗地说,“奥卡姆剃刀”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思维方式——删繁就简,剔除不必要的,直接朝向目的和要害。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管理学方法、生活实用技巧,背后对人类逻辑思维和思想史的发展却产生巨大震荡。
“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可以指“共性”“本质”“实在”……也就是一些根本性的、共通性的要素。举个例子比如“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思考。14世纪之前的思想家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水”“原子”“火”“光”……古希腊三巨头转变了思维方式,将“人”作为一种思考的主要对象加入其中,哲学界也进入了正统的哲学式思考,便有追述本质的“理念”“形式”等。当大多数思想家将思考的触角深入实体和宗教领域时,奥卡姆认为没有必要人为地通过逻辑的归纳和推演总结出“本质”“共性”,因为,有时候这些实体让人们离真理越来越远,不如回归简单,从实在出发。这对科学脱离宗教影响巨大。人们对于科学角色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14世纪之前,科学是服务于宗教的,直到启蒙运动之后,学科分类的精细化。工业革命和几次科技革命,科学展现出来的力量也让人们惊叹,更是确立了科学在人类思想中的权威。现代人对科学的信奉甚至有超越宗教信仰的程度,尤其在中国,科学的权威性已经深入人心。
奥卡姆剃刀之所以如此有名和他所处的时代也密切相关,他的观点的提出正好处于思想发生巨变的时间节点上,很难说他是一个思想家,但可以说他是一个逻辑学家。这种删繁就简、狠狠地剃除不必要因素的思维方式或许可以为我们的反思自身的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