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在“钱饭饭”的公众号上读到一篇文章,名叫《后来,你还是决定先实现别人的梦想》,在文中,笔者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名校毕业的美女学姐,梦想成为一个主持人,为此毕业后在一家知名的电台实习,出外景、干杂活儿,最终取得了留下做助理的offer,但因不是主持人,父母表示:你长得美,比你美的人还有很多;现在你也不是主持人,可能将来一直做不了主持人,与其这样,不如回来做公务员,按月领工资,安稳喜乐,岁月静好。
于是,学姐听从父母的意愿,回到了小县城成为了公务员,在业余时间继续努力,终于成为小台的一名主持人,功德圆满后,学姐说:父母太爱我们,不希望孩子承担一点点试探的风险,为了他们,为什么不能绕绕路,先实现他们的梦想呢?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一个创业者,辞去高薪的工作,独自创业,花光了父母的积蓄,事业也没有进展,在老家同龄人都儿孙绕膝的时候,他的父母还在为他担惊受怕,无法安享晚年,过早过快得衰老了。日后,这位创业者痛哭流涕,悔恨没有顾及父母的感受。
最后,笔者在这个故事上生发出:梦想犹远,父母时不可待,为人子女,要“孝”先行,他们想看到孩子有稳定的工作,就先找一份工作;想看到孩子结婚成家,就积极相亲;担心孩子攒不下钱,就每月把银行卡的余额给他们看。“父母的梦想,太容易实现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父母的梦想是让你找个姑娘结婚,而你偏偏喜欢李仲基呢?
不由想,这两个故事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写法?比如美女学姐最终只能在小县城做个小小的公务员,在岁月蹉跎中,与梦想渐行渐远,内心只能怀抱着“主持人”的梦想慢慢老去?而创业的小志则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如此反转,是否就是一种风味“鸡汤”呢?成为勇于保持自我,追逐梦想的典范呢?
同时,几个问题冒出:
1.什么是父母之爱,父母之恩?如果不是理解、支持与包容,而是打着爱之名对子女,尤其是成年子女的生活无限制的干涉与指导,同时打着爱的名义给与不顺从孩子以情感与道德压力,这“爱”是否还值得珍贵?
2.对于子女而言,什么是“孝”?无比的顺从,以父母的意志为意志,以父母的梦想为梦想,以父母的喜好与情绪为指挥棒来约束、压抑、矫正自己的行为,安排自己的生活,就是“孝”吗?除了能养出一个没有自己的主见,离开父母,不知道生活方向的巨婴,还能如何呢?
3.在子女,在父母,都是成年人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吗?难道不应该有彼此自己的生活,父母出去旅游也好,认真学习书法也好,跳跳广场舞也好,不应该关注自己,关注配偶,自己找乐子,而偏偏只需要子女来取悦吗?子女顺从了就心情愉悦,子女稍微不顺从或者做出些与之前经验不符的事情,就横加干涉,或屡屡劝阻,这对子女是有害还是有益?时代不同,过往的经验或许并不适合现代生活,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以过往的经验为孩子安排好的路,真的能一马平川,平坦一世吗?
4.对子女教育的成功,不应该是成为精神独立,人格独立的个体,只是成为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抑或是捆绑在一起的合体畸形存在吗?父母在无形中,成为子女的负担,这种关系真的是正常、健康的吗?
写至此处,高中时,一个少女的哭声还在耳边。这个女孩子叫直敏,是我们那一届唯一一个在普通班读书却考进了重点高中的,这是她努力的回报。但是在入学的当天,她妈妈带走了她,因为那一年她母亲退休,是子女继承父母职业的最后一年。在笃定的“铁饭碗”和不确定的大学之间,她母亲为她做了一个选择,强行带她离开了学校,丝毫不顾及当时已十多岁的少女的自尊,她拉着洗手池久久不松手……
多年不联系,我也不知道她现在究竟过得好不好,只是偶尔坐火车,看到车上的乘务员,都会想到她,这个勤勉、自爱而努力的女孩子,内心深深地希望她过得还好,没有遗忘了自己内心的梦想,在庸长的生活里,还能享受到梦想之光的照耀。
孩子长大了,父母就该退后,把舞台还给孩子,把生活的主场交给孩子。如果爱,就是让她/他深深地感受这世界的美好,充满信心地迎接生活的每一次馈赠,好的或者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