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边界

本学期初,女儿班级线上统计家庭住址的时候,意外发现有一个同学和我们同住一个小区,而且也是女生。

当时我和娃爸都挺兴奋的,因为娃爸周末才回来,平时每天早晚的接送都是我一个人,难免遇到特殊情况。有了同小区的同学,可以拼个车啥的,很方便。

只是这事到今天才有下文,而且也有意思。

起初我在群里加同学妈妈微信,对方设置了不允许,冒昧加爸爸微信吧,又觉不妥,于是就搁浅了。

上周晚上路边等娃的时候,一个爸爸主动过来要拼车,说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我的车来回,断定两家一定挨着。一交流,还真是,而且初中也是一个学校的,只是不在一个校区。我闺女的小学同学又跟他儿子初中在一班。城市很小,转两个弯都是熟人,美中不足的是他家要是女儿就好了。

最终我在犹豫中还是加了对方微信,一看也是教育工作者,稍稍安慰。我们都有意找附近能拼车的家长,接送娃的辛苦和不便大家心照不宣,于是我便鼓足勇气尝试再加一下本小区同学妈妈的微信。

这一次出人意料地,一加就通过了,孩子妈妈也很客气。只是提到拼车,她的答复是:“不用了,谢谢。”原因是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让别人接过。

说实话,我是闪过一丝丝失望的,但更多是理解和感叹。在孩子成长路上接触过很多家长,从头到尾坚持自己接送的,这是第一次碰到。坚定执着的态度,让人钦佩,也再一次刷新了我认知的边界。

没有其他,唯有尊重。一方面,看别人的坚持,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另一方面,跟隔壁小区的家长再从长计议一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