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晚上,我们家儿子在同学的提醒下想让我帮他一点多叫醒看月全食,昨天确实天气也不错,全国大部分都地方都能观察到月全食,而我想都没想,就以影响睡眠给生生拒绝了。
第二天我拿着别人拍的很漂亮的图片再给他看,他看了一眼只说了一句“哇”。其实本来这是一次很好的经历,一起父子一起创造的独特经历。或许在这次经历里,物理知识不重要,睡眠不重要,这些都影响不了一起看一次月全食的经历,可能他下次很久再看见的时候依然会想起这次经历。
关键是这次经历还是他主动提起的,特别是在这种夜深人静的夜晚,只是纯粹是赏月,一次好几年才有一次的月亮,这种经历不是每次都有的。下一次再遇到是四年后了,是他要参加高考的高三,不知道他到时候还有没有心情跟好奇去看一轮红月。
不过,当然我也不必过于懊悔,其实只要下次他们还主动提及什么想法的时候,我们不要想都不想就一口回绝就好了。
最近在看《成为教练型父母》,作者说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经常会走到两个极端。一个是因为太想负责任,就把孩子的成长背在自己身上,担心自己不够好而影响了孩子。
另外一个极端呢,就是把成长当做孩子自己的事情,只盯着孩子身上的问题,却看不见自己如何参与的过程。
有时候因为担心孩子自己探索的方法不够好,会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有时候因为想培养孩子独立,就故意少参与,但结果孩子反而缺乏指导。当然,资源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也见过一些家庭条件很优越的孩子,反而在小挫折面前承受力不足。
其实任何环境中都有局限,就算再富有的环境,也会受到资源的诅咒。所以说,其实不是资源越多越好,环境越优越、没有挫折越好。所有的环境没有对错,我们只把环境当做一种局限,而成长就是在这种环境的局限中不断应对、不断创造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场阻抗力训练,没有各种受阻,就不会激发出生命的力量和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概念,什么是成长型父母,那就是父母的学习意识+教练能力。
成长型父母就是自己也需要学习,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也都是一张白纸,我们的环境以及遇到的问题也是新的,根本没有什么老办法,只有成长型父母可以与孩子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学习之后再用教练的方法来陪练,最好达到跟孩子共同成长的目标。
之前我们一直以为成长其实就是向外学习,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向这个人学习,向那个人学习,向书本学习。然而这种学习反而让我们丢失了对自己的观察。
所谓的成长,其实反而是要对自己内在世界进行探索。我们经常所说的智慧,并不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程度,那些只是知识而已,而是对自己内在世界了解和平衡驾驭的能力。当我们对自己的内在世界有办法,才会真正与外在世界建立起有效的关系,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选择的自由。——《成为教练型父母》
成长并不是变得越来越正确,而是对自己越来越有觉察。只有你意识到自己的模式,在模式里看到自己独特的智慧,也看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怎样训练自己做出更有效的选择,那这个模式就会成为我们的小伙伴,帮助我们不断升级自己。
这提醒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把这些知识与内在的观察、内在的思想、内在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所以也是成甲老师所说的,要从“六经注我”到“我注六经”,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把“六经”的知识为我所用。
在陪伴孩子时,不要急于用“外在的正确方式”来教育,先问自己:“这是我的模式还是孩子的真实需求?”对自己还是孩子的习惯和信念多一分观察,少一分评判。
父母并不是要追求百分百正确,百分百好的环境,只是要跟他们一起找到他们的生长点即兴趣和自驱力
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父母性格有缺陷的环境,比如脾气暴躁、不爱学习,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来到的是一个从未出现过的世界,小朋友不会处在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中,也不会有完美的成长过程。
父母的工作并不是确保孩子正确无误地长大,因为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正确无误”。我们只是排除孩子经历生命的局限性模式,然后从中找到他们的生长点,有意识地启动他们的生命力,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体验。——《成为教练型父母》
其实,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很短,我们的重点不是要教会孩子什么,而是从这些事情中看到孩子的内在,也看到我们自己的内在,从而知道如何应对,孩子也知道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应对。这才是真正的教练型父母应该做的,而不是自责于自己存在的问题,为过往的缺陷后悔也是毫无意义的。
书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孩子在一个年龄段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闹脾气,有些问题是不愿意跟大人打招呼,有些问题是没法专注地学习,有些问题是跟父母疏远、不喜欢沟通。
如果父母一味假设这些状态都是错的,就会教他们怎么是对的,于是对抗就开始了,控制权的争夺也开始了。
而从成长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每一个状态都是在经历某种发展、某种生命能力成长的课题。比如说,闹脾气可能是在寻找表达内在体验的语言;不愿意跟大人打招呼,可能是在学会观察、做出选择;没法专注地学习,可能是因为情绪开始活跃,能量拓展和方向有变化;跟父母疏远、不喜欢沟通,有可能是在练习建立边界和独立的意识。
这么看问题,你就少了一丝焦虑,多一分的观察和宽容。不要追求什么“完美父母”,不替孩子背负一切,也不完全撒手不管,给孩子留出自主支配的空间,允许他们反复尝试,帮助他们逐渐建立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