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诊断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之后安排的课程。

在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阴阳五行学之后再学习诊断学,才能更好得把病人和中医的理论结合起来。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上医生通过视、听、嗅、触等以及有目的的询问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疾病的各种相关信息,探求致病原因、发病部位、病势转归和病证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四种诊法各有其独特作用,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病情,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四诊合参原则。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内经》已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景岳全书》中有《阴阳》、《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侯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临床上的病人一般身上都有好几种毛病,错综复杂,真假难辨,比如真寒假热,假寒真热等,有些表象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所以有时要问得详细,注重细节,比如病人饮水喜冷饮还是热饮是区分这两种容易混淆的症状的关键因素。就像警察查案一样,不放过蛛丝马迹才能找到真正的元凶。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