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接到朋友电话,约我写点东西发给他,实在没有这个自信把自己拙劣的文笔广而告之,但真是有些小激动的。于是一早就在思考,写些什么。说真的,写东西一直都是即兴,真带着主题去写文章反而干涩。幸好写文章不是我的职业,否则也定是要得职业倦怠症的。继续把在北京的见闻写完吧,坚持就是胜利!
景山公园,牡丹国色“动京城”
友人推荐,与故宫博物院一墙之隔的景山公园是赏景的好去处,站在景山之巅,可以一览故宫全貌。提起景山,立马就想起那位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他不就是吊死在景山上的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上的吗?(又是槐树,这北京城里的故事还真离不开槐树。)于是,背起行囊,迈开步子,景山,我来也。
打车行至景山北门,前方车辆限行,(北门现在成了消防通道,平时不让游客进出)下车步行至东门。入园门是一溜小商品的摊位,我寻思着是不是走错路了?这是哪家庙会?倒是这摊位间的老槐树,还遗留着些皇家园林的气象,虬曲的枝干,枝头的新绿,在这蓝天背景前如一棵精致的盆景。只是与这周边的热闹景象一结合,莫名其妙的少了好多存在感。如果能把经济效益和文化发展综合考虑,找到自己明清两代皇家御苑的文化定位,经济效益绝不是这几个小商品摊位可比的。
进门的无感让后面的旅程也少了几分兴味。据说景山有柿子林、苹果园、葡萄园,只是这些林子如今没到观赏的时节,倒是园内的牡丹,正是盛花期。景山的牡丹据说品种珍贵,所以都用铁栏杆和灌木丛围着,让人不得亲近。远远拍了几张,好在阳光不错,早上刚淋过水的牡丹花瓣,在阳光照耀下犹如镶上了颗颗钻石,精神饱满富贵逼人,远比颐和园看到的那些因缺水而花瓣蜷缩的梅花有生机。特别是深色的牡丹花,分外娇艳。据说牡丹花还有黑色的,可惜此次景山的目的并不在牡丹,所以也没有费心去寻找,一切随缘吧。
唐代诗人刘禹锡认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如今我倒是在京城,可是,如今的京城已经不是当年的京城,牡丹“动京城”的繁华盛景在景山只能“窥一斑”,要是有机会,定要去东都洛阳瞧一瞧那让“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百花之王。
园中的观德殿,取自《礼记·射义》:“射以观德,正心正己”,本是皇帝观看儿子和臣子们射箭的地方。后因乾隆的富察皇后停灵在此,乾隆耗费巨资挪盖观德殿,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乾隆对富察皇后的情谊如今在观德殿全无踪迹,这里现在已经成了展馆,馆内展出历代名家以牡丹花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可惜都是复制品。对书画没什么研究,倒是被这三幅的作者吸引了。
宋徽宗赵佶,中国皇帝中艺术成就最高,执政能力最差的一个,创作的瘦金体自成一派,连我这种书画菜鸟都能在那么多书画作品之中,一眼就认出了这幅用瘦金体写成的《牡丹诗帖》。
这两幅画为慈禧老佛爷作品,与周围名家书画作品放在一起,丝毫不逊色。慈禧的书画作品,传世的不少,甚至有网友评论她是被太后耽误的书画家。常有人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贬低有才学的女子,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才是真正的无德。即使是在封建社会,“有才学”无论对男女都是一种极大的赞誉,所谓“女子无才”并不是教导女子不要学习,而是教育那些有才学的女子要谦逊,不可自满,这才是有德行的表现。
出观德殿,穿过牡丹园,终于找到了上景山的山道。山道上行人不多,正适合漫步。山上树木以松柏为主,树形高大,枝干遒劲,多为上百年的古树名木,他们傲然挺立于这紫荆之巅,亲历了中国这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历史变迁,如今依然苍翠。抚摸着那粗糙的树皮,倾听着风拂过松针的沙沙响,你似乎能听到它们的倾诉。要不是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真想在这树下多停留一会儿。
景山上最有特点的是供奉五方佛的五座亭子,从东侧上山,西侧下山,分别经过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五座亭子两两相对,都属皇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级别,且位于最高处的万春亭是三层檐,在北京,只有天坛的祈年殿是三层檐,颐和园的佛香阁是四层檐,可见万春亭的等级之高。檐顶覆盖着彩色琉璃瓦,以黄、蓝、绿为主调,充分体现了皇家御苑的建筑特色。在琉璃瓦中,蓝色代表上天,黄色代表皇权,绿色代表王权,而平民百姓只能用黑色的瓦片,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万春亭位于景山最高点,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整个紫禁城的全貌,是名副其实的“京华揽胜第一处”。亭外石台上有“北京城中心点”的铜质标志,可惜拍照留念的游客太多,匆匆拍了一张就急着走了。
沿中轴线五座亭子一路赏玩下山,绕回东门,终于发现了此行最想看到的一处古迹——崇祯帝殉国处。虽然对崇祯帝自缢于景山的行为有些不齿,但历史上的文人甚至是帝王对崇祯自缢的行为却都持褒奖的态度,清军入关后甚至把崇祯帝自缢的那棵老槐树用铁链锁起来,以惩其罪。可笑至极!只可惜那棵罪槐已经在文革中被毁,如今的槐树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草木无情,槐树何罪?如今这殉国处之于我们也就只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而已。至于崇祯皇帝是自缢还是殉国,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做多述。
胡同
出了景山公园,一路寻地铁站而去,看地图不过一二公里,就准备徒步走过去。在导航的指引下穿梭在北京的胡同里,感受着北京胡同的独特建筑风格。春日的午后,阳光和煦,清风拂面,恍惚间觉得自己仿佛在老房子的弄堂里穿行,连那葱绿的老槐树也让人觉得分外亲切。透过没关上的院门向内望去,窄窄的弄堂只容得下一个人、一辆自行车通行;沿街的窗上贴张纸:肉夹馍、手抓饼、烤冷面……这就成了小卖部了;还有带着眼镜的老头坐在太师椅上,看着显像管电视机,目不转睛……这就是北京,最纯粹的北京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