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第一节是孔子与颜子的对话,里面寄寓了教化影响众生的方法、原则,更主要的是讲自我修养的实际工夫。
孔门的“复圣”颜回,来跟夫子辞行。孔子问他要到哪里去,颜子说是要去往卫国。老师就问,你到卫国去,是有什么目的。颜回答道:我听说,卫国现任的这个国君,正值壮年,他的行径独断专横,对待国家大事,十分的草率,而且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把人民的生命,看作是草芥一样,他的国家因为非正常死亡的人口,就如同沼泽池塘中的苇草,多到难以计数。卫国的人民已经走投无路,无可告诉。
在春秋时期,天下的诸侯国藐视周天子,导致社会的礼崩乐坏。孔子就曾经批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艳俗的靡靡之声,后来人们都称这种音乐叫做“郑卫之音”。这个卫国,历史上出了几个国君,都是很荒唐的。《诗经》里面,有一篇叫做《新台》,讽刺的是卫宣公,他强占了自己的儿媳,所以国人作了一首诗歌来讥讽他。其实不仅仅是卫国,当时的各个国家,都存在这种违背礼制的事情,甚至经常出现骨肉手足相残、弑君弑父的人伦悲剧。因此上,孔夫子才要周游列国,目的就是为了恢复礼制,让天下重新归于正轨。
颜回最得老师的欣赏与肯定,因为他能够贯彻落实夫子的教诲。对于这次前往卫国,他表现的踌躇满志,说自己是在实践孔子“治国去之,乱国就之”的抱负。有人发现,颜回所说的这八个字,其实不像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行事作风,倒更像是道家的。一部中国的历史,我们很容易看出,通常在天下大乱之时,出来拨乱反正的,基本都是道家人物。而当社会走向稳定,太平盛世到来,道家便功成身退,这时就由儒家来维系天下。
乱世用道,盛世兴儒,这都是因缘决定的。中国的儒释道这三家思想,从来也没有分开,一直是互为体用,和合相融的。单纯的独尊某一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只用其中一种思想,就会形成文化的专制,造成思想的僵化。所以,我们不需要去评价,更不能随便的批评。
“医门多疾”,孙中山先生当年选择学医,是认为这个国家的人民病了,要从体魄上改造过来。后来,他观察到,问题不是出在人,而是国家的制度,所以改用革命的方式来救亡。思想家、政治家都希望自己可以像医生一样,悬壶济世,他们认识到,真正的病因是在文化上,但是绝对不是抛弃掉我们的传统文化,去盲目的学习人家。老祖宗的根绝对不能松动,如果这个根本动摇了,那么一切的上层建筑,都要有危险。
颜回满怀理想和信念,非常自信的认为,只要他去往卫国,那个国家就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