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丰徐徐
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两个小人在回家的路口翘首期盼着什么。那是我和弟弟,在等待妈妈回家。因为做生意的缘故,妈妈经常晚归。偶尔哪天,要是妈妈回来得早,我和弟弟就会非常开心。
长大后,等待的人换成了妈妈。每到节假日,妈妈总会在那条回家的路上,来来回回地走着。如果,我们把回家的消息提前告诉妈妈,接下来的几天夜晚,她必定会因兴奋而失眠。
回家,回的不仅仅是家,更是一种对爱的回应。它能让漂泊在外的人,心有所依;留守的人,心有所盼。
随着各种交通工具的发达,回家变得越来越便捷。但是,我们却跑得越来越远,回家的路也变得越来越长了。长长的回家路,不仅是路途的遥远,更是时间的久远。
慢慢地,我们在外买房、结婚生子,开始过上不再漂泊的日子了,“回家”开始慢慢淡出日程。
我们回家的次数越少,父母的期盼就会更长。不经意间,父母的期盼变成了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于是,每一次回家,就变成了一次漫长的告别。当然,这种告别的遗憾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我们淡忘。
但是,当真的有那么一天,父母们突然老去,而我们却没有好好陪伴时,我们该如何和他们告别?我们会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恼吗?
所幸今天,我看到了这本《长长的回家路》,让我对“回家”、对“告别”有了新的感悟。
《长长的回家路》是由瑞典作家费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著,这位暖心小说之王,这次依然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短小精悍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笑泪交织的故事。这个一个父亲和他的儿子、孙子慢慢告别的故事。
在这条越来越长的回家路上,有懊悔、有恐惧,然而更多的是爱和遗憾。作者通过生活的碎片记忆,进行多片段穿插,逐渐拼凑起诺亚爷爷的一生,一个温暖又充满遗憾和自责的一生。
1、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诺亚爷爷错过了儿子泰德的成长,泰德错过了诺亚的成长。他们都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事业,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成长。爷爷坦白,自己从来没有教泰德学自行车,而泰德却自己学会了。不仅如此,泰德还自学了吉他,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同样,泰德也因为事业忽视了父亲的衰老。
所幸他们一直不离不弃,陪伴在各自的左右。病房中,泰德在弹着吉他,爷爷随着音乐的节拍哼唱着,诺亚抚摸着熟睡中的女儿。
由此,我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总有很多事情需要忙碌,在金钱、事业面前,很多时候会选择舍弃对家人的陪伴。
我们认为家人一直都在,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孩子会长大,父母会老去。他们不需要我们多么富有、多辉煌,他们需要的只是陪伴。陪伴孩子的每一次跌倒和爬起、胆怯和勇敢;陪伴老人的每一次担心和宽慰、喜悦与焦虑。
所以,即使回家的路再长,我们也要经常抽空回家陪陪家人。哪怕回不了家,我们也不要忘记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家人。
2、关爱永远不会嫌晚
诺亚奶奶让爷爷问问泰德吉他谈的怎么样了,爷爷说“现在太晚了”。奶奶说:“亲爱的顽固的你啊,问你儿子他热爱的事物,永远也不会晚的。”
我们偶尔也会如故事中的爷爷一样,以为错过了就继续让他错过。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关爱永远不会嫌晚。其实,只要你有心,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哪怕只有一次机会,一点补偿,也足以让被关心者的内心温暖一点点。
3、 我们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告别
我们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告别,告别亲人、告别朋友。有些告别还能再见,有些告别就再也见不到了。所以,对于告别,我们总是存有恐惧和遗憾心理。
故事中的奶奶去世时,爷爷不知道如何和孙子诺亚解释“告别”,奶奶说只要像解释其他事物一样解释就可以了。
可是,现实中的我们,远没有故事中的奶奶这般豁达。很多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告别,我们总是希望能回到过去,再进行一次好好地告别。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
有生必有死,死亡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间的钟声每敲一次,它就会算一次,我们不可能和它讨价还价。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时间;在每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常中,每一次回家的历程中,好好陪伴家人。这样才不会让告别、让生命留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