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44――曲高和寡
(2020年3月10日)
今天,在听读《寄李道夫》一篇时,特别是听第一段时,心中忽然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
曲高和寡一词,出自于战国时,宋玉向楚王的一段对话。宋玉对楚王说:现在国中有唱《下里巴人》一曲的,和者有数千人;再唱《阳春白雪》时,和者仅有十多人。因为曲调越优雅,附和的越少。原来比喻知音难得,后来喻为言论或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多数人所了解或欣赏。
在这里用这个词,并说明其来源的本意就是,今天早上,在听读了阳明先生《寄李道夫》第一段的真实感悟。在听博仁导师讲解时,本来是要怀着崇敬之心洗耳恭听的,这是学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可是,当听完第一段,老师再往下讲解时,却走神了,虽然在那里听,但心并不是那么倾心了,我能感知到。
心去那里了呢?我还沉浸在第一段的内容中没有出来。在思考,其主旨意思是讲诋之异端呢?还是空谷之足音呢?这两个方面在脑子中不停地反复出现。当我意识到思想走神时,马上纠正自己在听老师讲读,于是又把思绪拉回到了老师的讲解中。听着听着,又回到了当初那个问题中去了。
当老师快讲解完时,我脑子中忽然崩出一个词,那就是“曲高和寡”。当时,这个词在脑中出现时,我是相当的兴奋,越想越符合第一段的意思。虽然让自己快意了,但对于听课来说,我并没有“和”老师的节拍,确实做得不对。
不专心听讲,想学好是不可能的;不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别说学精了,学好都难。老师讲解得很好,可以说是“曲调”很高,可是自己因为沉醉于自以为是之中,而没有跟上老师的节拍。对于老师来说,讲得再好有什么用呢,我又没听进去;对于我来说,光吸取自认为当时有用的,讲得再好我也不听。就象阳明先生文中所说“鄙人之见,自谓于此颇有发明。而闻者往往诋以为异”一样,虽然当时阳明先生自认为对心学的见解很有独到之处,听到的人却诋毁为异端。
好的东西往往都是朴素的,才开始不为人所认知的。就象和氏壁一样,表面看是一块石头,其实是稀世美玉。阳明先生的心学不也是这样吗?当时之人不光不认为好,还被人误认为是“异端”。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曲”再好,没人听没有用,没有人认真听也没有用,认真听不理解也没有用,认真听理解并践行了才有用,这样做到的人,真是少之又有。对于阳明心学的理解并努力践行的李道夫,阳明先生视之为“空谷之足音”就不足为怪了。
大到讲学习阳明心学,小到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举一个家庭中的小例子:
中午一家人一起吃饭时,儿子说“现在学习时间感觉很紧张,不大够用。”儿子的意思很明确,是说明我现在用心学习了,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学习方面,所以感觉时间紧张。
他也许是无心之语,我听了可不这样想,认为说教的机会来了。于是对他说:“你以前不珍惜时间,不好好地学习,现在感觉到时间紧了吧。”孩子听了,心中很烦,脸色立马不好看,也不再说话了。
而妻子却说:“说明儿子进入学习状态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这是进步的表现,相信儿子一定行。”儿子听了一定很开心、很高兴。
同样一件事情,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我和妻子都知道“有效果比有道理都重要”这一条,可是我却注重讲道理,而妻子注得效果。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来说,我只注重了理论层面,而妻子理解了其深意并运用于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与理解阳明心学一样,人与人不同,理解层次是不一样的,真正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践行中人就更少了。
我学习阳明心学,也是一个亦理解亦践行的过程吧。博仁导师也是这样设计的吧,为什么会有每天的日行一善呢,这不是践行吗?践行后再记之,互相印证,不提升都难。努力学习吧。
兖州,陈涛,2020.3.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