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出自《圣经》: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7章13-14节。
在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中,我第1次知道窄门这个概念。
在这部小说里有这么一个场景,芮小丹逮捕了一个穷凶极恶又特别有文化的罪犯,王明阳。
为了让他开口招供,芮小丹请教了丁元英,在丁元英的点拨下,从而有了跟王明阳座谈论道的特殊的审判。
王明阳一扫起初的轻慢,心理上已经认定这位女警官在学识上是同一级别的对手,值得辩论一番,于是认真地说道:“《圣经》的理由是:因信着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有罪了,下地狱。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何以高尚呢?”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不住的点头,我之前也觉得这种利用人类的贪生怕死,或者追求来世的幸福的心态,而让人们去做一些事,这真的是正确的道吗?
芮小丹肯定了他的观点,说:“确实如你所说,如果神计划管理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那么饥饿、灾难、罪恶也该是神计划之中的事,所以人就有理由怀疑神是要拯救人还是要折腾人。如果神也是左手施舍的时候不让右手知道,那么全能的主就不需要这个永远的计划了,只需要以他的全能改变人性的罪性,注入人性的善性,人类就得 以拯救了。但神没有这样做,神不想做无名救主,神需要报恩。”
这段话里大部分没怎么看明白,我比较感兴趣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沈真的是全能的话,为什么不能直接改变人性的罪性,注入真善美呢?
就如一部电影心灵小屋一样,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为什么不直接让坏人变成好人,而非要让好人体会那么多的伤痛呢?
他们到底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芮小丹说:“这就是《圣经》神学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圣经》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
这一段让我感觉两难全。
芮小丹平静地说:“《圣经》神学是关于人类精神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灵魂净化、升华,人的行为高尚、正典的学说。一味地攻击或捍卫神的真实性与否,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
王明阳说:“人类历史必须要穿越宗教隧道,可以理解。但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圣经》神学的社会价值在哪里?”
芮小丹说:“基督教的应许不以现实利益为交换,不参与社会利益的分配,这使得她能适应不同的生存空间,而她对信徒的道德要求无疑具有社会价值。”
王明阳轻蔑地问:“用哄孩子、吓孩子的方式?”
芮小丹说:“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王明阳咄咄逼人地追问:“什么是窄门?”
芮小丹说:“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王明阳无言以对,默默地看着芮小丹,眼睛里流露出钦佩的神色。
芮小丹说:“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在这段比较长的,并且对我来说比较烧脑的对话中,以我当前的理解能力比较感兴趣的有这么几点。
一味地攻击或捍卫神的真实性与否,都是愚昧的表现。前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
拆解一下,也就是说,如果你一味攻击神的真实性,那你就没有理解基督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如果你一味捍卫神的真实性,那你就没有理解基督教的真正境界。
那需要思考的就是
1-基督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什么?
小丹说:基督教对信徒的道德要求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当然这种利用恐惧的心理达成的约定,被作者解读为这是智与善的魔术。说实在的,我一脸懵逼。
我简单理解: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真的是,极具社会价值。
2-基督教的真正境界是什么?
作者透过芮小丹告诉我们,基督教的真正境界是进窄门。什么是窄门?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业力管理》这本书。
业,就是你的所行所思所言,即“你所做的所有事”。
《业力管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只会得到我们给予他人的东西,这是“业”的运作方式。
古老智慧经典常常将“业”比作回声,由“业”管理着的世界里,没有任何行动会落空,你踏出的每一个“业”的脚步都会毫无疑问地把你引向它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想到这里我就有一个想法冒出来,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业力管理也是“利用”了人们对幸福,对得到什么的一个心态?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从因果循环来说它是不虚的,从社会价值来说它是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的,但是它仍然属于一种善的魔术?
因为想到“业力法则”而从善的人依然没有进入真正的窄门。
但是那又如何呢?毕竟就如《遥远的救世主》中说的窄门靠人性很难迈进。
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
我觉得顺着这个思路整理下来,他给我的最大的意义有这么几点。
我知道了基督教的社会价值。
我知道了,基督教的最高境界是进窄门,我也知道了什么是窄门,而窄门靠人性是难以进入的。
我知道了,善的魔术这个说法。
而对我来说,我觉得有时候,我的状态是在窄门里面,就是那种完全没有需要反馈或报答的“善”,只是因为喜欢,心生欢喜。
如果开始计较,开始惦记业力回报,那就是把“业力”当“术”来用了。这样的发心是不是会不自觉不自知地让“果”打了折扣呢?比如都是发红包,面上是一样的,因上却是不同的。我猜这就涉及到初心和频率的问题了吧。此处必须推荐《富裕属于口袋装满快乐的人》。
这本书的名言是我是富裕,我是丰盛,我是喜悦。
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什么都有,从来不缺什么,所以是开心不求回报的全然的给予。
这本书留待后续分解。
谢谢你看到这里。
附图是从小伙伴宸嫣文章里拷贝的的《业力管理》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