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日课丨 文 / 张伟 乐之写作工作坊
这是椰子私塾第2083篇原创输出
每天审视生活 D 012²
2023年1月12日 通往宁静之路在哪儿?
暮年老人内心是否宁静?未必宁静。活泼爱动孩童内心是否宁静?未必不宁静。我觉得,内心是否宁静与年龄无关,与是否自我是否匹配有关,认可自己,认可所处位置和现在所得,就能得到某种宁静。可是大多时候,我看不清自己身处何处,四周是迷雾,于是焦虑由此而生,毫无宁静可言。
有个类比说:宁静和热闹如同细菌,你喂养哪个,哪个就会发展。当你关注宁静时,宁静就有可能得到发展,或许发展缓慢,或许现在有可能毫无发展迹象。只要你开始关注,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有些需要回避,有些需要补偿,有些需要学习。
我理解内心宁静不是无欲,而是自己欲望当个某种程度满足,自己非常满意这种程度,就如同计划考100分,结果就是100分一样。欲望得到满足是一种宁静,而且得到满足后,还会产生新希望,而那个希望,也有可能满足,或者以现在水平大概率会得到满足,就如这次考100,下次也大概能考100一样。从这个理解看,要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或者相信自己能做到,而且得到结果不需要太长时间,几个月时间就好。
生活中这种事情不多,很多事情不确定,明年是否加薪,是否升职,很多事情自个儿说了不算,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些焦虑或不安。越是想消解这种不安,反而会加重这种状态。这个时候不刻意追求宁静,只专注做事,好像能收获点宁静。所以,不宁静时就做事吧。让大脑专注在做事,而不是想事上。想的太多,就是在喂养焦虑。
前段时间读了段《张艺谋的作业》,张艺谋导演同时做好几个项目,拍电影、歌剧以及奥运开幕。不知道他工作时是什么心境,估计是没有时间想着内心宁静之类的,天天忙着工作,根本没有功夫想别的。
我们只能在当下收获宁静,而当下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自己可以选择。宁静是一种状态,或许也是一种想法。状态是只身处何处是可以改变的,而想法自然也可以改变。我们可以选择怨恨、批判、自我否定,也可以选择一件事先做起来。
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未来,而不是现在的状态,无论是否宁静,这一刻终会过去。内心焦虑不是周围的人或事,而是自己如何想,以及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