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超我是两个极端,野性、规矩也是两个极端。既然都存在,就说明其合理性。在培养孩子时应该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让抱持不会成为溺爱,让孩子不会成为野兽?野性中如何保有文明?中庸之道是否是种圆滑的处事?
一旦涉及到“这个度该如何把握”时,我们都可以说,你也许陷入了一个辩证法的逻辑,其实,谁也不能真正的把握住一个度。那么,该如何回答你的问题呢?
我想是这样的,当持有“一个人最好的发展是成为你自己”时,其中是有一个假设“你自己”是值得信任的。罗杰斯和温尼科特都深信,一个成为自己的人,同时也是有道德的。
所以,父母不需要把握一个度,而是相信孩子的“自己”是值得信任的,我们以后也会不断论述这一点。
但如何不把孩子养成一个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的野兽呢?其实也很简单,父母也要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
在孩子幼小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但随着孩子的能力不断增长,父母就需要给孩子逐渐设立一些界限。其实很简单,就是说,我鼓励你伸展你的生命,活出你的野性,但我不会接受你严重攻击我。
还记得温尼科特的那句话吗?别忘了他开头是这么说的:“需要一个不报复的人”,他说的是父母,而语境主要也是指的小孩子,小孩子有时会攻击父母,父母身体会疼,心理上也可能会受伤,这时需要制止孩子的攻击,去向孩子反馈你的真实感受,让孩子知道,他和别人之间有界限。
你可以带着孩子去观察真正的野兽,比如有个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可以去看看雪豹母子和熊猫母女,它们是如何互动的,豹子妈妈和熊猫妈妈就是既有抱持,也有自己的兽性。
—武志红得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