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是缝纫高手是我家的“缝纫机”。我们小的时候的衣物都是外婆一针一线缝制。当然我们这几个小兄弟妹一般都是捡哥、姐穿不得的穿,很少第一次穿新衣。这和当时大多数家庭一样,国家才成立不久国穷老百姓也穷。
外婆为了过年我们有新衣服穿,去缝衣铺免费帮人扫地,捡回很多小布块,裁成四方形。中间放一块,在四个角粘上卷了角的小四方形,在外面再粘上一圈卷了角拆两次的布块,把它拼成一个稍大的四边形。外婆用针线把粘的地方缝好,然后将若干个这样的小方块拼成两大块,经过剪裁再缝合在一起做成一件件背心。由于是捡的布角五颜六色的都有,拼在一起还很好看,加上是外婆干针百线缝制而成,所以大家取名百纳衣。我们过年就穿在外面,又御寒又好看,几子妹都欢天喜地的。感谢外婆的辛劳。(拼成的小方块大概如下图)
钉钉鞋
我们小时候,老家的街道是石板铺设,一下雨全是泥浆,特别是冬季常常是细雨绵绵,三天两头下雨,街上很少干过全是泥。那时老家的气温比现在低冬季很寒冷,家里穷很难给孩子们买胶鞋,更别说买水靴了。大家小还好,在家少出去,可到了上学年龄,妈妈还是想方设法借钱让我们去读书。
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我们又无雨鞋穿,一般都是打赤足上学。(我记得上初一时因打赤脚上学,班主任周老师还将她弟弟的一双球鞋送给我穿至今我还很感激)走到学校是一脚污泥,双脚冻得发红,有时象针刺一样难受,每年冬天我的脚都长了许多冻疮。外婆心痛我们想方设法给我们制下雨天穿的鞋。那时家里钱很困难外婆用省下的钱买了一些布料,又用旧布糊布壳、把布壳剪出鞋样再用旧布一层层贴上做成鞋底,鞋帮用好布三二层粘好剪裁出鞋帮,最后一针针打好鞋底,缝好鞋帮,请鞋匠上好鞋,做好后再用桐油刷上几遍,(一遍干后刷第二遍)桐油干后就不漏水了。但鞋底是布做的下雨天怎么穿?外婆又想法找铁匠铺买铁鞋掌,钉在鞋底上这样下雨天就可以穿着外出了。(鞋掌前后分开前掌隨园形、后掌矩园形),这种鞋现在己不存在了虽然能挡雨泥但鞋帮硬鞋底又磕脚掌,穿着很不舒服,但总比打赤脚强,我们下雨天上学脚再不会冻伤了。这鞋因前后脚掌都上了铁掌走起路来′,叮叮直响,我们叫它钉钉鞋
盘花扣
解放初期和解放前我国妇女,尤 其是城市妇女很多都喜欢穿旗袍,因其能更好地体现女性的身材美。许多缝衣铺都有能制作旗袍的师付,但旗袍的扣子可不是机器制造的塑料扣,而是用布缝制的盘花扣,这是一件旗袍的重点,一般都是人工制作。外婆因一手好针线活好几家缝衣铺的老板都请她制作盘花扣(因制作旗袍的师付时间紧无时间做盘花扣一般都外包给别人)。
盘花扣的制作其实不难,难在制作后与旗袍是否般配,尤其是一件好的旗袍如因扣子不好看,会減色不少,会影响其销售。当然过去都是订制旗袍不是先做好再出售,但顾客花钱多要求更高。作为经常要使用的扣子既要求好解又要求好看,更要求与旗袍色彩、款式、等相得益璋,增加旗袍的美感,因而对盘花扣的制作要求也很高。外婆因在成都长大,又生活了很多年,因而对盘花扣与旗袍的匹配很有心得,比老家当地的人做的盘花扣更能让顾客满意。缝衣铺的老板更愿意把这一道工序给外婆做。
外婆制作盘衣扣是先选与旗袍色彩相近或相容的布料,裁成布条然后将布条一头固定好,(有时让我们用手拿着)然后把布搓成条状,用针线缝好、再根据顾客要求或盘成蝴蝶状,或盘成梅花状,园盘状等等。盘时全靠心灵手巧边卷布条边用针缝制,等盘好后送缝衣铺让老板审视认可,再细心的缝在旗袍上,一件完美的旗袍才算完成。
外婆帮缝衣铺做盘花扣.锁扣眼等针线活,因手艺好又细心,后来还参加了街道缝衣社以后转为老家的服装二厂。她的收入也添补了妈妈收入低的困难让我们几子妹都健康成长。谢谢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