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电视上播出一桩趣闻:
法国一位38岁的女子,在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即将举行婚礼之际,准新郞临阵脱逃;该女子毅然决然地坚持将仪式进行到底,于是在希腊圣托里尼岛举办了一场一个人的婚礼。
说这是一件趣闻,倒不是隔岸观火看人家热闹。
这年月,落跑新郞或落跑新娘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得太多。
然而,被对方撂在半道上的那个另一半,能够坚持让婚礼如期举行的恐怕就寥寥无几了。
还是这位法国女子够厉害。
人家法国女人不仅浪漫,而且乐观,而且坚韧。
看到电视上那图文并茂的照片,我甚至有些怀疑这位法国新娘对婚礼本身的向往,可能远远胜过对于男主角的爱意。
请允许我不厚道地猜测一下,说不定她只是为了拥有一场美妙的婚礼而结婚,至于那个男人,他存在的意义并没有仪式本身重要。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一个人的婚礼”。别说,还真是不少。只是与法国女子的婚礼有所不同。
那些一个人的婚礼并不是对方落跑,而是无法在婚礼上出现,比如时空分隔或天人分隔。
无论如何,一个人举行婚礼这种事,在我们这些俗人看来,总归是有些异于寻常,有些无奈与落寞。
然而正因为异乎寻常,才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希腊原本就是人类神话的故乡,圣托里尼岛更是一个神奇的所在。
而法国女子在那里,上演了一场令人惊叹的人生独角戏,这一壮举也颇具神话般的象征意义。
这场一个人的婚礼,象征着婚姻生活其实是一个人的事情。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老师很早就在文章中说过,“婚姻其实是一个人的,不是两个人的。”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神话的解释是单个的生命体不够完整,因为我们最初是从圆满中被劈开的半个人,所以我们要寻找另一半,拼成当初的雌雄一体图景。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异性子人格,即男人内在有女人,女人内在有男人。
当我们无法真正唤起自己的异性人格,不能与之充分互动时,我们就会在外面寻找一个异性来充当,从而外化我们这部分需要。
而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求,其实是对于早年重要关系人的要。
也就是说,无论男女,我们都希望亲密的对方成为我们的妈妈。
爱人的怀抱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母亲怀抱的替代。
如果认可上述观点,那么是不是可以推理出一个结论:
有些人是不需要结婚的,因为他们自身已经成长得很好,他们与内在的异性子人格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且时时可以从中汲取能量,从而实现自身的圆满。
难怪那些真心修炼的人不需要婚姻,比如高僧大德,或某些智者名士。
当然,我们谈及对婚姻的需要与否,是在心理层面,而非现实层面。
你可以在现实层面找出一百条理由告诉我,你需要婚姻,这没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仅仅是现实需求,而不存在心理需求,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走进婚姻。
生育合作?经济共同体?性伴侣?……这些现实功能即使不在婚姻中,也有办法去实现。
说到底,寻求一份亲密,并与之结为天长地久的关系,是人类内心的需要。
按照李子勋老师的说法,我们选择婚姻,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份同在感,
就是在同一时空共享同一处人生风景。
所以我们把另一半称作生活伴侣。
就像一场旅行一样,我们需要一个人陪着我们,或一起欣赏沿途的美妙风光,或共担路上的风雷雨雪。
而且不仅如此。绝不仅限于此。
我们跟不同的人在一起,会制造出不同的人生感受。
比如我们置身一处有山有水的风景,不同的伙伴可能会引导或引发你不同的关注。
乐山还是乐水,寄情于山还是寄情于水,你们接下来是去爬山还是去泛舟,你们是一起吟词赋诗还是饮酒滥醉,可能旅行的体验与感受因为旅伴不同而变得完全不同。
这就是婚姻的际遇。
嫁娶了不同的人,就会体验着不同的人生。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多种侧面,多重人格。
TA跟你在一起时,会用哪种面孔哪个人格跟你互动,可能完全是由你来决定的。
也就是说,对方既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恶魔,就看你把他身上的哪部分给召唤了出来。
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的复合体,因为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
正如李老师所说的,我们到底嫁给了谁?这件事可能真的说不清。
因此,躺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陌生人;他此时正在想什么,他接下来会做什么,他将以哪种面孔跟你同在,我们无从知晓。
同样的,我们对于自己也可能会有陌生感。我们经常会惊讶于自己的所思所为,感觉有些时候完全不是我们自己的样子。
我是谁?我到底是谁?这是一道千古难题。
我们尚且不能清楚认识自己,又何谈能够认识他人?
所以,如果我们嫁给了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嫁给了我们自己头脑中的那个他。
“那个他”身上有着很多部分的自我,而我们只是选择性地爱上了其中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我们选择与这样的他同在,而另外他的自我部分则完全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更加令人沮丧的是,即使是你选择性地爱上的这部分,也可能完全与“那个他”本人无关,用李子勋老师的话说,那只是“被你知觉的那个他”,而不是他真实的自我。
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觉把对方加工改造成了我们喜欢的样子,我们在与这个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人恋爱结婚,而不是与那个真实的人走到了一起。
所以,你嫁的人,其实是你想象中的人,是你用想像构建出来的人,是你心灵的伴侣图景,是你对于异性子人格的合理外化,因此,最终你嫁的人,其实正是你自己。
这正是很多婚姻悲剧的根源。
因为你只是嫁给了你选择的那部分,而他的自我范畴还有众多你没有选择的部分。
婚前你只关注你爱的部分,婚后却慢慢发现了很多你没有关注的部分。
你以为是对方变了,其实对方没有变,变的是你自己,是你的视角和关注点。
由此说来,婚姻真的是一场独角戏。是你在跟你内心创造的角色在演绎。
故事脚本、剧情变化和情绪起伏,乃至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都是你内心戏码的外部呈现。
你可能会问我,对方凭什么会进入你的人生大剧,并且心甘情愿地配合你演出?
那是因为,这样的脚本也刚好是他的内心需要。
你们两个的人生剧情有重叠部分,所以才成为搭档,联袂出演。
就好比一个施虐者,需要找个人来虐一下;而另一个喜欢受虐的人,满心欢喜地搭上了这个钩。
人生大剧的重叠部分,就是婚姻相守的岁月。
随着剧情的推进或演变,当对方感觉接下来的戏码非他所愿时,他可能就会跳戏出戏,最后退出了你的剧组。
所以,共同创作婚姻的剧本,让未来的日子符合两个人的内心需要,才能保持婚姻的长久。
行文至此,我似乎有些理解了那位一个人举行婚礼的法国女子。
在她的人生脚本里,有一场重要的戏就是婚礼。
希腊。圣托里尼。爱琴海的阳光。以及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
有这些就足够了。
至于那个配合演出的人,不过是个配角而已。
他跑了,剧情还是会照常上演,就像每天早上,太阳都会照常升起。
看来,只要编织好自己的人生剧本,找谁来配合你演出都不是问题。
反正,人生故事是你自己创造的,婚姻故事也如此。
无论嫁给谁,在实质上,都是嫁给了你自己。
��S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