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虽然从形式的角度上来看,汉朝是直到公元220年,在曹丕称帝之后才宣告灭亡的。然而实际上,早在公元195年,李傕郭汜率兵攻入京城后东汉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令人意外的是,真正葬送大汉的,并非是率民起义的张角,亦非祸乱朝政的董卓,更不是图谋废立的袁绍,而是王允这位东汉末年最大的忠臣,一手葬送了汉王朝的未来。
望族世家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而王允便是在这样一个家族中成长的,他也因此养成了高尚的品行,同时也是位文武兼备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文武双全
19岁那年,王允被推举为郡吏。任职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对手下衙吏们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随即下令逮捕赵津,并立即将他解押东市,斩首示众,以慰民心。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导致中央和地方卖官现象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地方官僚权钱交易极为普遍。而道德修养极高的王允对这种肮脏交易自然无法容忍,他当众指责当地太守王球卖官鬻爵。而王球也确实是个小人,他利用手中权力,立即将王允捉拿起来,投入牢中,准备随时杀掉。后来在当地刺史邓盛的保释下王允才被救出,王允也借此机会在邓盛手下做事,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鉴于他的才能和表现,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以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也正是这次任职,使王允得以进入中央,他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而改写。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即王允征为侍御史不久,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为了迅速镇压起义,东汉政府特别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担任王允的从事,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预先,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见,设计了周密的作战方案;战斗过程中,王允亲自披挂上阵,大显身手,彻底击溃豫州一带的黄巾军。
王允正是这样一位文能治国,武能披挂的奇士,他在初次带兵时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干。然而正是这次带兵,给他带来了之后的祸患。
被陷入狱
在作战胜利后,王允和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共同受降数十万黄巾起义军。在受降过程中,细心的王允从农民军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张让的宾客所写的书信,信中涉及一些与黄巾军有关的内容。
张让是受汉灵帝宠信的大宦官,显然他在得宠的同时也在暗地里联络黄巾军,以便位自己寻找退路。王允自然是如实向皇帝上报,然而汉灵帝毕竟是汉灵帝,他在铁证与张让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张让。
张让脱罪后,对王允心怀忿恨,一心想伺机打击报复王允。第二年,张让借口,将王允逮捕下狱。不久,正好赶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释放,还复刺史原职。可是,睚眦必报的张让并没就此罢休,没出十天,他又以另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狱。
司徒杨赐素知王允的为人和品性,知道张让是有意想置王允于死地,为了替王允开罪,杨赐派手下人劝告王允让他暂时隐忍并向张让道歉,而王允自然是拒绝了。王允的手下也为他深切担忧,有一位暴脾气的手下去看完王允时痛哭流涕,劝王允向张让认错赔罪,求他网开一面,被王允怒斥拒绝。手下就找来一杯酒,气愤地对王允说:“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这杯毒酒算了,又何必还在狱中受别人的折磨呢?”然而,王允却一把夺过酒杯,厉声说道:“我是堂堂天子的臣民,君王赐罪于我,我应当接受惩罚,按照王法在街头斩首示众,而且天下人都应以我为戒,不再违反法律,维护社会的安定,哪有私自吞喝毒药,以死逃避法律制裁的道理?你们不用再劝我了,我意已决!”说完,便把酒泼倒在地上,自己走近囚车,又重新被关进监狱。由于王允一直又没有向张让赔罪认错,张让又进一步渲染他的所谓的罪行情节。
不久,王允的案件被提审,由于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等三公要员连续向皇帝上书,王允才被免罪释放。而他为了躲避张让等人的迫害,也因此隐姓埋名,离开了洛阳。
不久灵帝驾崩,王允急忙赶赴洛阳吊丧。此时,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大增,而阉党张让又失去了原本的靠山,面临覆灭的危险。而王允为感激何进之前的救命之恩,开始为他效力。事实上,虽然何进目光短浅,但也并非是什么乱臣贼子。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汉王朝虽然局势动荡却也还能够维持下去。然而何进这个人实在是太离谱了,他在自己能独立控制局势的情况下,召集董卓进京。自己还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孤身入宫被宦官诛杀,可以说是典型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汉王朝的命运也再次风雨飘摇起来。
隐忍不发
拜何进的骚操作所赐,东汉末年最大的魔头董卓进入了京城,原本就风雨飘摇的东汉政权如今更加岌岌可危。
在这之前关于王允的故事的都是出自于《后汉书》,大家可能相对陌生一点。董卓进京之后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详细记载,且与史书差别不大。但在了解王允之前的经历后,我们再看这一部分势必有新的见解。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董卓废掉少帝,献帝刘协继位,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公元190年(初平元年),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
董卓在进驻洛阳过程中,迎立少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进驻洛阳后,董卓又多次赤裸裸地表现出对权力的贪婪欲望。他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从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中,王允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他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可是,董卓手中掌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党羽众多,而且董卓本人凶残毒辣,如果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
于是,王允表面上一味听任,甚至顺从董卓,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实际上却在细心计划,周密布置。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站稳脚跟和扩大势力,曾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王允不动声色,顺势归顺,尽量迎合。有时,王允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来换取董卓的信任。董卓见王允不但具有才识,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于是便把王允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对王允不生丝毫疑心,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王允借此时机,亲自主持一些恢复王室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事务。在与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时,王允暗中积极组织和筹备反董卓的斗争。王允还通过向献帝举荐的方式,控制了一批自己的武装力量,为之后诛杀董卓做准备。
公元192年,王允提议,可以安插内应,里应外合,杀他个措手不及。王允获悉董卓与他的心腹吕布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便秘密召见吕布。正好吕布也有反董卓之意。于是,王允便把诛杀董卓的计划全部告诉吕布,并委他作内应。起初,吕布碍于自己是董卓的义子,不便在内部亲自下手。王允对吕布说:“你姓吕,奸贼姓董,父子只是名义上的,并非骨肉亲情,况且董卓现在已是众叛亲离,你难道还认贼作父吗?你当他为父亲,平时他待你是儿子吗?”吕布与董卓婢女私通,怕董卓发现报复,于是便答应下来。
这年四月,正当王允等人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正逢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事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潜伏在门后的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董卓急呼吕布,吕布手捧圣旨,大呼:“奉旨杀贼!”董卓在绝望中被吕布所杀,并且株连三族。
在《三国演义》,王允在铲除董卓的时候主要依靠的是貂蝉的美人计。然而在历史上所记载的仅有董卓那位无名无姓的婢女,至于貂蝉这个名字与王允养女的身份则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事实上,王允铲除董卓所依赖的完全是自身的隐忍与才干。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从先前的经历中可以知道王允是个刚直不折的人,他即便是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也不向张让低头,然而却为了除掉董卓而假意配合。这看似矛盾却并不矛盾,王允先前只关乎自己安危,所以并不屈服。而在诛杀董卓的时候他所要考虑的是整个汉王朝的存亡,他也因此选择了忍辱负重。对他而言出门痛斥董卓然后从容赴死是一个轻松的选项,但他还是选择了更艰难的那条路。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很好:为了实现理想而死去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为了实现理想而屈辱地或者却需要更大的勇气。王允便是这样一个人。
居功自傲
在用计除掉董卓之后,王允终于成为了京城最大的实权者,他也终于有机会来纠正董卓的错误,将汉王朝这艘即将驶向深渊的船拉回正轨。当此之际,所有人都认为以王允的能力和道德可以力挽狂澜,造就一个太平之世,然而王允这位最大的忠臣却亲手将汉王朝导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朝文学家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当时,蔡邕感到很突然,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王允勃然大怒,命人将蔡邕下狱问罪,并计划处斩。事实上在董卓得势时,蔡邕这样为求自保而依附他的人很多,而王允也同样如此。并且蔡邕也一直尽力规劝董卓行善事,董卓也很尊敬蔡邕,时常会采纳他的意见。例如董卓曾经使用天子专用的车篷,后来在蔡邕的劝谏下才停用。对蔡邕来说,董卓残暴荒淫是事实,但他重用尊敬自己也是事实。因此他的叹息虽然不妥却也属于人之常情,蔡邕也没有辩解,他呈辞谢罪,并表示愿意接受削足的酷刑,在余生通过撰写汉史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当时很多名士与士大夫都劝王允不要触发蔡邕,但王允不听并执意问罪。最后蔡邕身死狱中,此时也让很多士大夫议论纷纷,对朝廷产生了相当大的非议。
蔡邕的事件使得汉王朝在名声上大受打击,王允而关于董卓部下的处理则彻底导致东汉名存实亡。
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旧部时,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可继而王允又对群臣解释说:“本来,他们是没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所以不得已听从董卓差遣,犯了错误。现在如果给他们突然加上恶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上上之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
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关系王允本人和东汉政权的大事。原本有人建议王允任命皇甫嵩来担任凉州军的统帅,这样可以很好地安抚控制他们,但王允不听执意要解散凉州军。
慷慨赴死
凉州军听说王允要解散自己的消息都人心慌慌,加上之前蔡邕的事情,使得他们都不信任王允。当时,凉州军中最有影响和实力的将领是李傕和郭汜。他们将所有凉州兵集合起来,誓师进发都城长安。东汉官兵不堪一击,不久,李傕、郭汜的部队便攻陷长安。吕布慌忙领兵出逃,在青锁门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断然拒绝,对吕布说:“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灵,能赐福社稷,保佑我们的国家平安无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皇上年纪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们来辅助他。国家遭受如此灾难,如果弃下皇上,只顾自己逃命,我实在是不忍心。况且,我身为宰相,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的反叛,我的责任重大啊!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要常常念及皇上!”说完,便扶着汉献帝逃到宣平城楼。
王允问李傕等人:“臣子不能作威作福,你们却纵兵胡为,是想要干什么?”李傕等没有回答。最后,王允被李傕处死。至此朝中再无支持汉献帝的实权派,所剩下的都是些心怀鬼胎的诸侯,汉献帝也开始沦为棋子,东汉王朝也名存实亡。
结语
事实上,如果当时的王允选择逃离京城,凭借他在海内的人望,是能够招募到一批忠于汉室的有识之士的,汉献帝也不至于在其他军阀手中沦为傀儡。但王允最终选择了留下来痛骂叛军,并为此而身死。
直到最后一刻王允都坚守了自己的伟大人格,这点值得我们敬佩,但也因此而更加可恨。虽然心怀救国的大志,却因为自己的专横自傲将国家推向毁灭。王允是一个伟大的人,同时也是卑微的人。王允是东汉末年扶大厦之将倾的砥柱,亦是东汉王朝的掘墓人。对于他可以说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就仅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尊敬与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