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乘地铁的嗨皮经历
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昌岗乘地铁,又不该转两次车去东山口,更不该在上班高峰和上班族一起挤地铁,能错的都错了,倒霉的菲克定律原来在这等着我呢!
等买票进了地铁站,被拥挤的人流裹挟着向前挪移,才意识到这些,想回头打的已不可能了,就是上了贼船的感觉。这时想到了“身不由己”四个字,人们在生活里经常用这个词作为不如意的托词,一些自信的人对此不齿,到了这个份上,恐怕谁也不能说这是华丽的托词了。
齐腰处用四指宽的塑料带拉出来的回形针般的隔离走道里,人流如织、几转回肠。带着几分无奈,大家纷纷专注于手机,亦步亦趋迤逦前行,就似那层流流体~没想到流体力学模型竟在这里冒出来,居然 很自恋地反复演示。
流动到自动扶梯口,人流戛然而止,有职员把守,人太多要调节流量间歇放人,不然下面月台上要挤爆。站在后排,望着前面的人流神经质地一会停一会走,电动扶梯两股人流阵发性逆向流动,这不就是脉冲波吗!原来电磁学猫在这儿等着呢。
好容易随人流到了电动扶梯口,管理员一声号令,我们这波人喷出一个脉冲,下到了月台。密密麻麻人挤人,如同河流入海口,整个月台就是滩涂潮间带,这一时段都被攒动的人头弥漫覆盖了。作为海水一滴的我们只能无声地静候,见惯不怪都麻木了。
爱因斯坦关于时间论述的一个场景出现了,分分秒秒不再是那么短,在脑海里被拉长,再拉长…
一声嘶叫,由远及近,总算盼来了车。门一开,人们涌出来,就似喷薄的小洪流,在微型候车族人海里冲出一条血路,热烘烘的就似那墨西哥暖流。候车族更不相让,一拥而上,卷起一股旋流,刹那间填补了冲出者留下的空隙,这进出两股洪流汹涌澎湃,旋转涌动,几秒钟完成了置换。我惊呼,这乱象不就是湍流流体吗!物理老师真应该带学生挤一趟车,流体力学就不用多费口舌了。
不由感叹国人真伟大,自我调节能力超强,不管多难多乱都能自行搞定~这不就是地铁里生成的自适应系统啊,咦?控制论怎么也来掺合了。
好不容易挤进去,人挨着人,私密空间归零了,满眼的人头、眼镜、头发、衣服,鼻子里充斥着人们散发的热气,不由想起了那句成语,耳鬓厮磨。语文老师您也不能缺席,快来现场教学吧,这里学成语效果最好,切肤之感,想不理解也难啊。王阳明老先生早就说了,知行合一嘛。
感受着四面八方的挤压,又想到结晶学里的晶体最紧密堆积构型,再一想晶体里那些原子也真够可怜的,一动不能动地这么无止境地耗着,知道你们急得发慌,不停地振动,我也一样啊,这不脚发麻了也开始嘚瑟了。
终于接近终点站了,人少了很多,自由舒展的空间真好,自由真好,晶体密堆积变身无定型结构了,难怪有些塑料塑性那么好,牛皮糖似的。教高分子材料的是不是也应该带学生来挤挤车啊。
想想每当挤车到了人群中间还不那么紧张,不用扶把手也不担心摔倒,四面的挤压力都平衡了,可是不幸被挤到边上就不一样了,总感到后面人群向前推挤,背后的压力很大,必须抓紧扶手才能顶住。原来,中间是本体,四周压力相互抵销一点缝隙都没有,正因肘制太多,容易安于现状,难有作为,任何变化难于产生。可是被挤到边上就不一样了,后面人群的挤压,得抓住扶手或横杆才能挺住。这又是界面,能量高,活性高,没法安生,怪不得改变和创新大都在界面上进行呢。界面活跃,改变的沃土,出新给力!
立场不同视角就不同,视角不同感觉就两样,对于天天挤地铁的上班族这是一种痛苦,对客串的我却是新鲜嗨皮的经历,如同第一次吃川菜火锅和广东煲汤,那种热辣的对挤冲撞和温吞的煎熬熔于一炉,真的很新鲜。
一次不幸的被裹挟,通过思维变换竟然成了嗨皮的文理交融,无奈的等待和拥挤中正好可以仔细观察周边百态,乘兴来一番文理跨界、思维跳跃,却也受益多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