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的路有很多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那,听优秀老师的课,应该也是属于行万里路之列吧。
今天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深刻的感触到了每个老师的教学魅力,能成为优秀的老师果然都有自己的必杀器。课堂上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感觉,能领略到如此胜景,甚幸!他山之玉,亦可以攻石嘛 。
故而把今天的收获梳理如下。
夯实基础,方可建高楼大厦。
坦白的说,我对字词的记诵书写这一块,要求并不太严格。说不出是什么左右了我的思想,总觉得字词应该是在一定的语境里知其形,晓其义,并能够正确运用,足矣。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其中不可绕过去的就是阅读,多阅读多思考,方能够真正让字词活起来。
可是今天,我要稍微修正一下这种观念。字词是重要的,而且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字词的音形义,如何掌握?并不仅仅是来自于阅读,还应该有所谓的“机械的记忆”,真正的在脑海里面形成“图式”,用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
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讲课之前必须要有预设,当然肯定会有很多不可预设的东西。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在授课之前还是得有一个抵达的目的地。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这一节课里学到未知的东西,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东西。一节课时间有限,而且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一节课讲知识点不一太多。讲就要讲透,就像今天听郑老师的课,涉及到“意象”,意象是诗歌教学里,很重要的一块。但是学生对此并不太明了,这就需要花一番功夫,把这个知识点讲透,这一整首词讲了多少,那都不是事儿。
申老师讲的“丁香的意象”,从戴望舒的《雨巷》讲到了课外几首含有丁香的诗词。让学生能够更深切的感知到丁香的意象。古诗词里边,有些意象已经定格下来含义,这也是叶嘉莹所称的诗词里的符码。当大家掌握了这个“符码”,就相当于掌握了诗词里的一些路标。寻着这个路标可以抵达诗人的心里,去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
还有杨老师的课,即便是讲试卷,也别有特色。讲就讲一类题而不只是解决一道题,果然像庖丁解牛一样,恢恢乎游刃有余。能做到如此非有渊博的知识不可。并且时时提醒学生,一种学习习惯,遇到不懂的摘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库,古人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还是不能忽略积累的重要性。
讲课能讲到“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岂不也是一种境界?!
有规矩,成方圆
虽然我们说人一定要靠自律,唯有自律才可以走得更远。但人似乎都有劣根性,都有挥之不去的惰性。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才可以克服这种惰性。
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就需要他律。在坏习惯形成之前,要播种下好习惯的种子。比如说告诉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预习。知道自己通过预习知道了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事实表明,越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执行力就会越强。
说到这里,突然间想起了汽车刹车的问题。汽车安装刹车是为了不让车跑得更快吗?不!安装刹车就是为了让车跑得更快。有规有矩,方成方圆。
每位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我希望自己可以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哈哈,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就此练成北冥神功,而不是吸星大法。
每一次出发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当然出发并不仅仅是为了收获,也或许只是为了体会在路上的那种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