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那一次改变
相信点亮一个人灵魂的,
正是对生活的爱,
那是至死方休
——三毛
也许是青春期吧。上初中以后对家里人十分冷漠。尤其是母亲,那个全世界最“讨厌的人”每逢她把小事情弄错。我总是会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指责他。哪怕是我错了,我也会不耐烦地把门锁上,不见她。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本是下围棋的时间。当我捧着一本棋谱时,内心却止不住的烦躁。无端的我的生活产生厌恶感。
直到初二。
当时读了一位朋友的文章。讲是在上辅导班的路上看到沿途风铃木所发出的感慨。那时的我本是对这种文章呲之以鼻的——就一朵黄花能发这么多的牢骚,得的分还挺高,佩服佩服。
后来有时间了,重新找出来读读,老师给他高分肯定是有原因的。从上到下仔仔细细读了一遍,猛然发现了她得高分的原因——她的选材来自生活,是有真情实感的呀。是啊,一篇好的文章不正是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组成的吗?正是这些琐事,赋予了一篇文章,乃至一个人生命的格调。而这种格调却因为我此次的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小事的漠视,而丧失了。
那一次改变,我愈发爱上了这生活。好的坏的都爱,生活她,不像饮料那样贴着草莓味和宁文梦为的标签呀。
有事星期六的下午再次捧起棋谱,轻轻拭去上面的灰没有了对它的不耐烦,取而代之的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清郎。母亲看我重新拾起棋子,告诉我关于它的陈年往事——这盘棋是我那父亲不远千里从云南背回来的,那时我还没出生。母亲的随口一说让我有诸多惊讶,那个不善言语的父亲竟有如此情感。
“最喜小中能见大。”我竟从一颗棋子中感受到了一家人对我那份厚重的爱。
自那以后,连母亲做糊了的早餐,都参杂着窗外风的味道呢。
-------------------------------------------------------
以下是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