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些东西,说它是它还真不是,说它不是吧,也勉强算上了。
比如说乳化剂、奶油、淀粉等添加剂制作的再制奶酪,虽然口感味道也十分好吃,但营养绝对不可同纯奶发酵而成的真奶酪相提并论。
这样的美味,自然舌头会格外喜欢,但时间久了,身体则要给你很大的意见,是非好赖终是瞒哄不过去的。
而有种东西更如洪水猛兽一般,而其使用者往往并不自知,那就是名不副实的爱。
它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就可能围绕在你身边,如同影子一般如影随行。
感情不分对错,爱情更能让人如痴如醉。无数的艺术作品曾歌颂过,只是这些从没有提起“,“你怎么可以将袜子扔进洗衣机?”,“我已经等了你十分钟!”,“为什么你不来接我?”,“你明明知道我不吃苦瓜的?”,“你怎么能放这么多的盐?”,“你只会听你妈的!”,“买手机这事你竟然不和我商量?”……这些在恋爱的时候几乎完全没有发现,甚至没有“发生”的事为何会在此后的相处中喷涌而出?
本来情侣间的你侬我侬,小鸟依人、温文尔雅,变成了对方的不可理喻、市侩、轻视。
我很赞同原生家庭的说法: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当人的幼童时期,无法自给自足,幼儿需要父母去给到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此时此刻,唯一的办法是——让父母觉得我很特别,我很重要。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耍出各种“手段”;哭闹、抱怨、撒娇、听话、甜言蜜语、尖酸毒辣、装可爱、扮坚强,背后都是因为我们想要满足爱与被爱的需要。
我们需要讨好父母,才能得到应有的照料,有时,父母给予的回应恰到好处,我们会成为充满安全感的人,有时,父母迟迟未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会成为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的人,有时,父母给予我们太多关注,我们可能认为所有的人都得对我这样……
总而言之,长大之后,我们就会一直寻找,期望可以找到另一个人,可以无条件地去爱我们,可以满足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所有期待,让我重温童年的美好或者填补童年的缺失,可以像“我认为”、“我觉得”的那样,陪伴我,安慰我,去给我“我想要”的一切。
而父母或是其他长辈,他们更喜欢用“爱”来换取小辈的服从与尊重,试想一下,当你小的时候,是否以各种理由的被“控制”:我们都是为了你好,我们还不是为了你。。。。在你任何需要做抉择的时候,小到吃喝玩乐、穿衣打扮,大到升学择业、求偶买房。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这一切、也许享受着这一切、也许正使用着这一切。正如千百年来的“婆媳不合”的世纪难题一样,雏鸟成年离巢的阵痛,全世界都一样。人们喜欢把诸如物质、理念和“爱”一起绑架销售,从而控制那些最亲最爱的人。
“因为爱索要,因为索要而更加爱。”成了人们纠结、相互折磨的痛苦来源。所以,等到彼此一起生活之后,所有鸡毛蒜皮的事,都能成为引起矛盾的导火索,你没有像我想的那样爱我,你将我找到一个无条件爱我的人的梦炸碎了。
问题是:你该爱谁?怎么爱?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我想:最好的选择就是三观一致的人,对于生活的种种,期待也好、事理也好,总要基本保持一致。那么,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我想这是最恰当的爱,如真奶酪一般,润滑、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