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28,坚持写文章1年119天(第480篇),为以后开一家有温度的育儿主题书店做准备,影响1万妈妈加入快乐育儿!
我是文慧,专注于亲子阅读5年,希望可以陪伴0-6岁孩子和妈妈一起快乐育儿,助力孩子们拥有可以幸福一生的童年。
这周的学习主讲老师安悦可,第三讲分两天讲,主要讲3个月到2岁的关键期关键帮助,这一阶段主要是口、手、腿的关键期,如果正常发展是什么样子,如果被人为破坏了,我们作为教育咨询师该如何帮助。
自然定律是很公平的,在你应该付出的时候没有付出,到了该获得的时候就不能获得,如果想有所获得就要回头,回过头来重新走那段没有走过的路,而且要付出几倍到几十倍的努力教育孩子也是这样。
孩子6岁之前,尤其是3岁之前,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和人格基础,当孩子上学突然发现各种问题,一大堆家长就得用12年时间,甚至一生的时间补偿,还不一定能补得上。
为什么婴儿在出生之后会不断的活动他们的肢体?
很少有人看到一个婴儿醒着,肢体不动,只在那里使用他们的大脑。
一直到三岁孩子都很少能够像成人那样躺着,那里想事情,仅用大脑思考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缺乏专门的思考。
皮亚杰管儿童这一时期叫做儿童的感知运动时期,在这个阶段内,儿童是用他们的肢体在思考问题的,所以他们在思考的时候,看上去他们是不停的动孩子是在用运动和感知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的。
施泰纳认为这个阶段人的头部不只是在肩膀上面,人的手和脚也是头,就是说这个时期里人的思考不止用大脑,更多的是用手和脚来思考,他们的行动,就是他们的思考思考暴露在脑壳之外。
施泰纳是人智学(anthroposophy)的创始人,这是一种充满灵智的世界观,用人的本性、心灵感觉和独立于感官的纯思维与理论解释生活,亦是新神秘主义在上个世纪交替时的统一概念。
鲁道夫·施泰纳认为,人们实际上有12种感觉,人们已熟知的5种再加上思考、语言、温暖、平衡、运动、生命和他人的个性。这些附加的“感觉”中,有一些听起来有点含糊,但大多数已被当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孩子出生,他们的思考器官还没有成长到能够进行思考的程度,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胳膊无法举起杠铃,是因为他们的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孩子的大脑一直到15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所以不认可孩子无法使用大脑学习,就会逼迫孩子使用大脑,那么孩子大脑无法达到成人药需求学习的内容时,就只能依靠他们已经发展起来的记忆模式学习。
大自然设计的人类,早两年的认知活动是更多的使用感觉器官,在感觉器官探索事物的同时,大脑开始收获有关世界的信息,同时也开始工作,最终人类获得比记忆,高级的大脑工作能力。
孩子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是他们的嘴巴,大自然为了使无能的婴儿活下去,让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吸和抓握,这样造成孩子最先使用嘴巴来探索这个世界,蒙台梭利管这个时期叫做口的敏感期,也是孩子的第一个关键期。
婴儿吃自己的手时,他们的嘴巴感受到手的同时,手也感受到嘴巴吃的信息,这样大脑就开始了统合,来自手和嘴巴的信息,此刻大脑就开始工作了,大脑的工作造成神经元的链接,而链接的越丰富的孩子大脑就越好用,越聪明。
吃手还为孩子带来了愉悦,孩子在吃饱了需要精神愉悦时,就会将手指头伸进嘴里,吃手指头为孩子下一步,手抓到物品给嘴巴去啃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果孩子不饿就给孩子喂奶,孩子使用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能力认知的机会,以及对人与自己需求关系的认知机会没有机会用到,人类不用的功能就会很快的被自己删除。
孩子口的敏感期就会像在其他敏感期一样全身心投入,用嘴巴去认知,去探索他所注意到的所有物品。
在孩子口的敏感时期,对孩子的帮助是在孩子需要吃奶时延迟一点满足,如果孩子不能把手放在嘴里,成人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手指头,要帮助孩子把手放到嘴里,让他啃到并且获得愉悦。
在孩子能够自己去到手之后,要马上把物品介绍给孩子,既给孩子手中放上能抓住的物品让孩子去啃那个物品,否则孩子只能通过吃自己的手获得愉悦,那么长时间就会养成吃手的习惯。
我们了解到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之后,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呢?
婴儿在吃手时,婴儿知道嘴里吮吸的那个东西就是自己的手,而手感觉到那个吮吸的就是自己的嘴,需要很长时间的体验。儿童心理学上管这种认知叫做跨通道认知,这一点对初生儿的发展非常重要。
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给嘴巴去啃,嘴巴,啃到的东西用手去触摸,然后给眼睛去看,这样婴儿就习得了跨通道的认知。
婴儿三个月的时候到了口的敏感期最明显的时候,这时候他已经能够抓到物品送到自己的嘴巴里,并且他会用手去抓他们看到的喜欢的物品,然后送到嘴里,他的大脑会自然的进行跨通道统合。
人类一生发展模式对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了解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发展模式也就知道该怎么才能更恰当地帮助孩子。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口的敏感期帮助具体方法与注意事项如下:
1.不要给他太多的物品,让他不知道选择哪个好使他不能持久的对一个物品进行探索,一般最多给三个物品供他选择,三个物品应该是不同材质不同形状。
2.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使得婴儿喜新厌旧他对一个物品会很快的习惯化,习惯化的结果就是对那个物品视而不见。当出现一个新的物品时,婴儿马上就开始注视那个新的物品,再安静地注视了一会儿之后就开始探索。
家长要仔细的观察孩子,给孩子配合好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节奏,并在去习惯的时候为孩子留下静默的时间。
我们管“视而不见”的现象叫习惯化,管新物品出现后,婴儿对新物品的注释叫去习惯化。
3.不要在孩子还没有出现习惯化的时候,就不断的给孩子更新物品,不断地在他面前出现新的面孔,这样过于繁杂的刺激会使孩子感到紧张焦虑,容易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婴儿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很快的让自己睡着或不停的大哭。
4.在口的敏感期时,将孩子用嘴啃的物品尽量清洗干净,但不必消毒,过盐孩子体内的抵抗力需要增加,没有经过使用的抵抗力不叫做健康,不会有力量,所以一般的洗涤就可以了。
注意:还要把握好节奏,在孩子吃饱了还没有睡着的时候,给孩子们工作,并适当的练习,俯卧来增加他们的臂力,为9个月之后的爬行做好准备。
年轻的新妈妈在收到很多不同的指导后,可能会对自己天然的母性产生疑惑,开始用自己思想控制自己的本能,所以我们需要给新妈妈一些肯定的答案,使得这些初为人母的人知道自己的本能是对的,从而不要接受太多所谓合理化的建议,搞得产生迷茫和焦虑。
我生老大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告诉我很多方法当时很迷茫,轻信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让孩子受到太多的伤害。但是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希望这次的学习可以学到更多,为以后新手妈妈带去更多的正确的育儿理念。
当时很多人告诉我不要让孩子吃,吃手将来吃成习惯就不好了,可那些东西是不卫生的,吃手的习惯是坏习惯,还会造成孩子牙齿长不齐……
然而孩子吃手是大自然给的规律,吃手的力量是非常强大和固执的,当家长一次次将孩子的手从嘴手里嘴里拿开,将孩子正在嘴里啃的物品强行拿走,孩子会发疯般的再去找另一个物品。
家长不顾孩子精神的痛苦,一次次的去阻止,就使得孩子失去了第一个阶段的工作机会和第一个阶段的发展,不相信孩子天然的发展行为,就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自然。
如果孩子口的敏感期被强行干涉,孩子就会将口的行为欲望压抑下来或者删除,将来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心理学家认为成年人一直一些嘴的不良习惯,如吐唾沫、啃手指头、吃零食、讽刺挖苦别人,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等,都有可能是口的敏感期得不到满足而遗留下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我们可能就会被孩子搞得焦头烂额,我们可能会觉得孩子怎么那么多坏毛病,刚刚把见了什么啃什么的打压下去,又开始见了什么抓什么,现在孩子已经会爬了,他会兴奋的爬到家里任何可能的地方去搞坏任何他能拿得动的东西,看都看不住。
这就是孩子嘴的敏感期向手的关键期过渡,孩子到9个月逐渐出现手的敏感现象,口的敏感期没有完全消失,但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不断的使用手的过程中,婴儿发现了自己的手,这时口已经被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当神经的成熟从头开始转移到手时,口部也不再像新生儿那样敏感了。
这时婴儿注意到,从嘴巴转移到转向手感觉的中心,也从口转移到了手,这时孩子急切的用手感受食物,这使他们所感受的失误范围扩大了许多。
进入手的敏感期,对孩子来说他爱的东西就是他需要探索的东西,探索意味着研究不意味着搁置一切,被研究的东西就有可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不但如此,家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探索的内容,都代表着这个世界孩子探索这些物品就是为了探索这个世界,他探索的方式绝对考虑不到令父母感到愉快和舒服。
孩子会把成人认为重要的东西不断的摔打在地上,拍打揉搓,还会毫不珍惜的把口水鼻涕甚至满手的油抹上去。他们会探索所有的柜子抽屉,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抓出来扔在一边,这种时候孩子的价值观和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多的冲突。这意味着进入手的敏感期之后,孩子和成人的冲突越发扩大化。
成人珍惜并使用的宝贝成为孩子探索研究的材料,而这种研究探索有时候对我们成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在这种时候我们成人一定要进行价值观的换算,看看自己要的是什么,是孩子的发展更有价值,还是保护那个物品更有价值。
看上去这个选择并不难,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心爱的物品被破坏时,家长第一时间会忘了孩子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要做好准备,将摆放在孩子面前,一切都能够与孩子分享,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要让孩子看到。
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帮助孩子度过手的关键期呢?
1.我们需要了解,在手的敏感期出现时,口的敏感期还存在,在发现新的物品,不知道这个物品是什么、怎么用的时候,孩子会用旧有的口啃的模式,先把物品先拿来口里去啃一下试验一下,然后再决定手怎么用。
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排除危险物品,不会被吞进去的自然玩具,在早期提供核桃,海螺,香蕉,鸡蛋,小米,瓶子这些东西都是很好的工作材料。
在9个月的时候,孩子就会强烈的要求自己吃饭,这时给孩子一点进行连吃带抓也很不错,面粉也是很好的手感材料,打磨好的木棒也是很好的工作材料。
2.当孩子口的敏感期完全度过,到了一岁多时可以提供沙子泥巴水跟大自然更加接近的物品,当手的敏感期之后,这些物品可以产生更加深入的创造价值。
3.手的关键期要给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要提供给孩子用手抓握的物品,并进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更替。
4.手的敏感期,孩子最需要的是那些粘乎乎的,在他手没动的时候看上去是一种形状,手动了之后看上去是另一种形状的物体,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对泥巴、水、打破的生鸡蛋、香蕉等感兴趣。
一旦孩子注意到这个事物,就会很长时间内的用各种方式来探索这个事物,在各个过程中并不是只让孩子完全的自己发展,在一些关键点还是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比如给孩子提供一些工作材料,一些适合孩子玩儿的东西。给孩子示范,可以给他慢慢加入不同特性的物质,让他发现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孩子的工作材料。
手的敏感期会让孩子把东西倒来倒去探索空间,在这个时期除了空间建构,还有因果关系的建构,还可以进行工作的延展,可以让孩子注意不同材质的不同特性。
注意:孩子的工作材料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可以无限变化可能性的材料,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好的,如面粉、泥、布、木头都是有无限的变化。
家长在帮助孩子度过手口敏感期时,只要对孩子发展有意义的不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的行为都可以让孩子自由。但是在探索的同时,我们要保证孩子的自身不安全。
要注意,其实孩子每个过程都需要成人帮助的,不能以为孩子会像野草一样完全靠自己能成长,成人必须为孩子准备好,适合于孩子成长的土壤,那就是环境和工作材料。
成人要为孩子展示怎样使用这些工作材料,但展示不等于教给孩子,而是成人自己做,让孩子自然的模仿,成人只做示范,当孩子进入工作状态,家长就不要不断地干涉孩子了,不然孩子精神会变得没有力量,容易发火,失望,容易遭受挫折和打击。
要注意尽量不让孩子在工作时有不舒服的感觉,否则孩子会太在意不舒服的感觉,而不再注意工作。
还要注意就是成人在孩子工作时不断的去夸奖孩子,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当孩子只是在感受自己的工作,成人的鼓励表扬会把孩子从工作中唤醒出来,让孩子误以为他做事情必须在别人的夸奖下才可以做,如果没有别人的夸奖,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孩子急切的需要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手的敏感期来临之前,他就试探,通过自己运动方式达到自己想去的目的地,一开始用爬行的方式爬行,带来腿和手的协调动作,也增加了腿手的肌肉力量和运动神经的控制能力。
这时间孩子比任何时候都会为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感到鼓舞,因此他们从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这种感觉,获得第2次生命一样的令他欣喜。
在腿的敏感期,孩子仅仅为了感受腿和脚对地面的碰触,而不断的走路为由自己的腿脚把自己带到了目的地而感到欣喜,这就是腿的敏感期,接下来他学会了行走,自行活动到他想去的地方,这是儿童的走路无限痴迷,人一生中最喜欢走路的时期,大概就是这个时期。
一岁以后他们渴望走路,孩子个子小走路还不稳,他们会一刻不停的前往他们想去的地方,成人要跟在孩子的后面,还必须弯下腰才能够扶着他们,要跟上孩子的脚步时成人感觉到非常劳累,很多成年人宁愿把孩子抱到怀里,也不愿意一直弯腰跟上想飞快走路的孩子。
在腿的敏感期有个非常好玩儿的特征:就是哪里不平往哪走,哪里脏和乱就往哪走,并且喜欢在一些高高低低的台阶上重复上来下去,这对于还不能掌握走路平衡的,一岁多的孩子的确是最具挑战性的行为,这也会造成成人与孩子的痛冲突,因为成人为了效率一般会挑选近的比较平坦的路,成人实在不能理解一个走路不稳的人为什么非要走不平的路。
腿的关键期与手的关键期一样,都是孩子利用他们的肢体感觉外部世界物质的时期。
蒙台梭利: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可以走好几里路不会累,但小孩子在走路时不像成人那样在心里有一个目标,幼儿学习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他慢慢的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的景物都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继续向前,如果达到如果成人这时想帮助孩子,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
处于腿的关键期的孩子主要是用腿来感知这个世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使用什么样的地形来使自己的腿获得感知,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成人只有在懂得孩子的基础上才能为孩子做好这个选择。
气候的条件和外部条件不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培育感知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成为成人为孩子做一些准备,提供一些可供孩子用脚感知的材料。
1.在照顾腿的敏感期的宝宝,无论多有多累,都不要把正在探索的孩子抱起来,不要为了麻烦而抱着孩子不让孩子去探索。
2.如果成人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最好跟在孩子的后边孩子走成人就走,还是停成人就停,这才叫帮助孩子成长。
3.腿的敏感期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在孩子的鞋上装会想的笛子,这种新奇的鞋,在孩子走路时会发出尖利的响声,会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周围事物的观察使孩子心烦意乱,要求妈妈抱,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来自腿的感觉。
一、孩子从探索物质开始探索环境
我们成人很难保持一种始终平和的心态和平和的面容,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敏感地感受到人和环境微妙的变化,但他们经验不足以使他们理解这种变化,所以在儿童早期引领孩子去探索物质,比引领孩子探索人对孩子身心健康更有利一些。
孩子从能抓住物品就开始探索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发现使孩子更多的注重物质比更多的注重人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一些,因为物质不带有情绪的变化,不带有丰富的内心活动,不带有身体化所散发出来不可见的,多变的人的信息。
在孩子对这个世界还不甚了解时,他们无法对身边人的丰富的变化产生理解,如果让他们过多的注意人,他们就会对人身上的那些变化感到迷惑。成人多变的情绪有时会使孩子感到非常不安,导致他们会用尽力量去应付成人,用他们的方法与成人进行斗争和周旋,而这些消耗对孩子任何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意义。
如果孩子是在自然状态中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人互动,这种互动是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状态的,而且带有孩子自己特有的发展阶段性。
我们会看到大部分孩子在0~2岁这个时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比对人更加感兴趣,在我们的观察中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对物质感兴趣,而女孩子似乎更容易对人感兴趣。
如果孩子出生后家庭成员很多,并且从孩子出生就不停的轮换着抱孩子,不给孩子独处的机会,孩子就可能会更多地沉迷于对人身体的迷恋。
如果不给孩子提供物体的刺激,只在家人每天逗他抱他孩子对物体基本视而不见,只要有人抱着他们,他们就会显得没有行动的欲望,在这种养育方式下,只要有人抱着孩子,就只享受与成人身体贴在一起的舒适的感觉。
这样的孩子会对物品没有兴趣,而且不能处在安静的去工作,而且对事物探索状态不会很好,不良情绪也很多,对周边事物的探索状态也不能一直持续下去。
二、孩子从探索环境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两岁之前孩子大多先探索物质表面的感觉,将物质翻过来倒过去的触摸,注意物体表面的圆弧的还是棱角的,是大块的还是细小的,并且用他们的手去感受物体的这种特质。
9个月后他们开始探索物质是否能够滚动是否能够旋转,把整齐的物品弄乱,使物品移动发出响声。
一岁半到两岁这个阶段,他们就开始探索物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比如说哪些可以垒在一起,哪些可以装在里面,哪些可以排成一串,这些都是关于物体的空间关系,体积,质量,因果这些特质的探索。
孩子在探索物质这些特性时,全身每个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为他们的大脑收集有关事物的信息,于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被高度的统合起来,大脑开始非常恰当的工作,肢体与大脑产生非常和谐的配合状态。
大脑的工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增强,并创造出适合个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为日后几十年纯大脑工作和文化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知道当孩子在探索这些物质表面特征时,孩子的感观会受到丰富的刺激,在感官被刺激后,大脑的树突就连开始连接,环境的元素造成大脑连接,成为带有环境特征的样子,发展心理学中管这种模式叫做心智模式。
孩子所探索的事物空间领域,远远超出我们成人对事物空间的理解。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每个人内在的神经元模式就不同,神经元所形成的模式决定着一个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环境元素丰富,心智结构就丰富,环境元素单一,心智结构就单一,两个心智结构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无法沟通,当人类不适应某一环境时,其实是因为人的心智结构就没有与此环境共鸣的内容,所以无法处理来自这一环境的信息。
三、孩子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
0~2岁的孩子除了对物质的探索以外,还暴露在语言的环境之下,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情感相融的生活情景中学到的。这样发展起来的语言才不是干巴巴的词句。
比较好的发展状态,应该是当他们嘴里说出某个词的时候,他们内心会同时出现跟这个词相关的感受和情感,环境中的物质通过儿童的感觉器官最终升华为儿童的精神,然后以语言的形式被儿童表达出来,儿童利用这样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和表达自己。
所以学习语言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全方位的精神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时所形成的心智结构,也就是美易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在孩子的心中都有与之相配的事物作为支撑。
如果这个支撑是现实生活,那么孩子在语言表述时就在同时处理现实生活给孩子留下的内在信息,这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的同时,心理活动也在进行,而心理活动的内涵又与人真实生活一致,因为孩子的经验来自于环境中的真实事物,无论孩子如何以儿童的方式歪曲和误解了现实生活,孩子在表述时,大脑出现的信息是孩子曾经经历的经历又是多元的。
如一段情节记忆,这里面有事件的过程,有是相关事物的形象,有孩子对这些物质的体感,有那些物质发出的特有写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孩子本身的心智会发生互动,孩子会产生丰富的关于这件事的联觉。
由于孩子还没有成长,起强大的意志来掌控自己的思维与现实互动不够,读书,看电视,看电脑等间接经验过多,孩子可能会出现不在人间的状态,也就是思想不再现实,感觉和意识在自己的幻想中不在当下生活中,孩子跟自己环境脱离,无法与环境互动,我们感这种情况叫做精神漂移。
所以阅读是必要的,但是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能因为阅读对孩子好,就把阅读当成孩子的全部。
许多心理学家都反对0~2岁的时候,暴露在多种语言差别过大的语言环境之下。
不要过早学习第二语言:
四、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环境和材料
在0~2岁时探索物质的特征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孩子由于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他们的爱好也不同,他们在环境中会发现和探索不同的材料。
作为孩子的主要养育人,我们就应该跟着孩子的爱好走,以适合孩子需要来帮助孩子。
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发现了什么,注意了什么他就会去探索什么,这并不是专家和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决定的,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要给孩子自由,这时的关键帮助是利用教机,教机来自孩子,来自孩子当下发生的可被教育利用的行为。
我们要利用当下的条件和当下孩子的行为去对孩子进行帮助,如果成人懂得孩子这个时期探要探索什么,成人就会通过孩子的行为和孩子对物品的利用情况,知道孩子在探索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探索的内容,就知道怎么去帮助孩子。
五、1~2岁给孩子的自由范围
1~2岁的孩子身边有些东西确实是不能探索的,如那些对孩子身体和生命带来危险的物品,对他们的身体或生命会带来危险的物品,以及会影响公共秩序的物品和行为,但制止起来要有比较好的方式,好的方式,就是对所有人都是建设性的,不会造成严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
对于1~2岁的孩子肯定不能讲太多的道理,因为成人在讲道理的时候,一定带有讲道理的身体语言和情绪,孩子理解语言需要经验,作为支持,在孩子经验感受和体验不够,语言系统又建构的不是很完善的时候,家长对着孩子讲一大堆道理,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莫名其妙和恐惧。
很多成人会发现他们给两岁的孩子为某件事讲了一通道理之后,孩子放弃了做那件事,他们认为他们的孩子很懂道理,并且他们会为自己能给孩子讲出这么多道理而自豪,其实1~2岁的孩子听了家长讲的道理,放弃了自己的意图,这不见得是孩子听懂了道理,很可能是被家长讲道理时,不舒服的气氛吓得放弃了自己的行为和主见。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种情况下孩子放弃的是自己发展的机会,放弃的是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如果成人气势很大总能获胜,孩子总是放弃的话,那么孩子将会放弃自我。
因此再给两岁孩子建构安全原则时,成人应该是考虑到孩子日后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以孩子当下的心理状态来设计和建构。
(1)以行为主,利用原则坚持养成习惯。
我们不能用讲道理的方式给蒂蒂孩子进行原则建构,而是要用行为的展示方式和建设性的行为来为孩子建构原则。
例如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的容器,以及可以在容器里相互倾倒的细碎物品,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尽量不干涉孩子,但要规定孩子在什么范围中做这些事,水不能散在什么地方,在孩子探索完毕后跟孩子一起收拾器物,这样孩子从一开始就养成了工作完就归位的习惯,也养成了服从家长管理的习惯。
(2)把微型和危险物品藏起来。
对那些可能对孩子身体和他人造成伤害的物品要藏起来,放到孩子看不到和拿不到的地方,既然给了孩子建构安全原则,不让他去拿,就不要让他看到和注意到,然后每天为此冲突却又不给孩子,孩子只要被那个物体刺激到,就等于孩子注意了那个物体,孩子是不会考虑和听进去关于危险这些语言的。
因为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危险的内涵,除非家长边说这些语言时边吓唬孩子,如果我们没有信心的话,不让孩子的东西藏好,一旦被孩子看到必须要他这时由于孩子年龄还小,心理力量不够控制自己的念头非要伸手去拿就受到成人的斥责。
这就增加了孩子被成人斥责的机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从而变得畏缩和自卑,因此在孩子玩一些给成人带来过多麻烦的物品时,要规定一定的范围,例如玩水可以什么样的范围内玩,玩饭可以玩谁的饭。
成人一定要给孩子建造一个自由而安全的环境,把有危险的物品放到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当玩一些比较难以收拾的工作材料时,要给孩子规定一定的范围。
有想开育儿主题书店的妈妈
一起将梦想与家庭结合
一起快乐悦读,快乐育儿
我是文慧:好好说话、认真做事,成就孩子,成长自己,陪伴妈妈们一起和孩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