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现在从事大多数职业的基本能力之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迅速和信息量浩如烟海的今天,高效的沟通和高质量的信息传递更是离不开熟练的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你的记忆力、沟通能力,还能提升你的思维表达能力,可以说,谁掌握了高超的写作能力,就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把握了主动权。
有人说,我也知道写作的好处,也想写,可是就是不敢下笔、下笔写不出、写出不真实,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我国的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就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看看还是收益颇深。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是我国的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中华书局收集了叶圣陶先生数十年写作经验的文章而编著了一本有关写作的书籍《怎样写作》,于2007年出版,是“跟大师学语文”丛书之一,本书共21篇,主要讲述了写作成功的诀窍和失败的根由。
全书首篇《作文论》从为什么写作、写作的源头及培养、写作的组织过程及写作文体特征等方面对写作全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其余20篇从写作前的准备、写作中的要点、怎样修改以及写作的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文中讲解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解答了涉及写作中各方面的问题,虽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但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对我们学习写作还是很有指导意义,是一本很好的写作入门指南。
我阅读之后,有所感悟,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大家进行分享。
第一个方面就是不知道写什么。
不知道写什么,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真的没什么可写,没什么话说,也就是没有需要表达、输出的思想。
如果自己没有表达的需求,或没有向他人展示的欲望,那么确实是没什么可写。你没什么可写的也要坐下来写,那就像本没什么可说的,别人非逼着你说些什么一样,难受的很。
由此可以看出,写作实是心由所宣,文由心生。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就写道:“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由此可知,不能因写作而写作。写作是有目的的,不像是闲聊一样,漫无目的,侃侃而谈。写作是自我思想的表达,是向他人传递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对事物的看法,提出意见或建议,或是传递情感,让别人知晓。
有没有可写的东西,关键在于动笔前要想好表达的思想,并经过独立思考后,进一步激发表达的愿望。你要所表达的思想或观点主要来源于你的生活,而且在于自己经验的范围内,这些经验都是自己在生活中通过具体实践而得出的经验。
那怎么从生活中得出这些经验呢,就要通过在充实的实际生活中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总结。比如一个建筑师,他看到一座房子,他就能以专业的眼光向他人传达这座房子的具体信息,如大小、风格、类型、样式等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出这座房子优点、缺点,进而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或建议,如果是他自己建设的这座房子,或许他还能给你讲述下他对这座房子的情感。
这就是为什么写东西一定要从你熟悉的领域入手,越是你熟悉的,观察的就越仔细,表达的就越清晰,传达的就越准确,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因此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你就可以在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收集素材,储备在素材库中,写作时随时可以调用。
另一种是有要写的想法或需求,但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从何写起。
你心里有写的意愿,有表达的愿望,或者有实际情况需要写作,而自己写作的经验少,或从来没有接触过某种类型的写作,写作能力上阻碍了你去写作。
这种情况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比如写论文、写领导的讲话材料、为他人写先进事迹报道等,写作主题在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涉及的不多,或对主题了解的不多,没有那么多的素材可选择,在写作时感觉异常困难,久而久之对写作产生了厌倦,进而对写作失去了信心。
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就是借经验。不要为完成任务而急于写,要先去请教有这方面经验的前辈或专业人士,或参考一些现有的资料或书籍,或求助同行、朋友,经过他们的指点和帮助,再去收集材料,对写作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调研,把所写的对象、任务,目的弄清楚,再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分析判断,确定写作大纲,再进而着手写作。
所以写作是源于生活实践的经验的总结。从这里可以看出,写作是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再分享给他人。
总结一下,首先,写作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写作是作者经过思考后的表达,即传递观点或主张;再次,写作是源于生活实践的经验的总结。
第二个方面是害怕写不好。
首先说写作水平方面的好不好。好或不好是相对的,说这个东西不好,那么就一定有一个标准或参照物来对比下,说明这个作东西好在哪,不好在哪。对于写不好这个说法,就是你写的作品,与他人写的作品相比来说不好。你所对比的人,或许是专业作家,或许是某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许是经验丰富的匠人等等,作为初学者,不要拿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别人谋生的专业技能对比。不论是什么行业,初学者一上来就和老师父较量,肯定输得一塌糊涂,长期下去,自信心也很受到打击而一蹶不振。
对于初学者,什么是好呢。只要知道你今天写的比昨天有进步了,就是好了;只要今天新学的写作知识,能运用到写作中,就是好了;只要能改正错误,就是好了。努力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总会越写越好的。如富兰克林,他是怎样把自己整成作家的呢?他只用了一个办法,也是唯一的捷径:勤学苦练。他专挑文笔优美的文章,反复诵读,接着写出每个句子的要旨,再搁置几天,其间不看书,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表达其精华,力求与原文相像。他不厌其烦地刻意练习,不断修正错误,写作水平才得到突飞猛进。
再说表达准确方面的好不好。这方面叶圣陶先生明确了两点,这两点就是“诚实”与“精密”,做到这两点,大概就可以称为“好”了,没有做到这两点,那便是不好。所谓“诚实”,就是在写作者抒发的文字以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为“诚实”,从旁描述的文章以观察得周至为“诚实”。你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所表达的,而不是他人的或是转述的东西,不能当“复印机”“传声筒”。别人看了你所写的文章,就能通过文章来认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恪,不能像经过美颜的照片,见了面,认出不照片中的人。所谓“精密”,就是写作者表述意思情感时,而写出时以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
譬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写鱼的几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作者仔细观察了潭中的鱼后,看到了鱼的动定的情态,然后写下来,让人读来感觉能传潭中鱼的神,这就是“精密”的体现。
作为初学者而言,先要做到写得通顺、表达清楚,听起来不含糊,没有歧义就可以了,当然在这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提升标准。著名作家海明威说过:“第一稿永远是一堆臭狗屎。”因此不要在意自己开始写得不好,任何一个人,在写作上都不会一篇成稿的,看看古往今来的名著、经典文章,那个不是经过几遍、几十遍地修订,才最终成稿而流传至今。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曾反复推敲过,先后选用“到”、“过”、“入”、“满”等,最后选定为“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三个是在意别人的看法。
写作就是给别人看的,如果不给别人看,那么也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即然给别人看了,总要会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俗语说,人一过百,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又说众口难调。同样一首诗,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所以在这亿万人的世界中,总有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人,不要过于忧虑所作的文章有没有人看,只要是表达出来的思想清晰、有内容,都是有存在的意义的。如果别人提出了意见,或指出了不足之处,或有逻辑错误,也不要气馁和愤恨,别人提出的大都是对你的文章的意见,而不是针对你本人的。这也是学习的好途径,别人提出了意见,至少是他人对你的文章有了初步的认可,如果不看、不理,那才是让你难受的。
还有就是怕和他人的作品重复。写作时不要怕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是不是古人或大家已经说过或其他人写过,也不是说别人说过的话都不能用了,而是说只要是自己表达的思想,是自己经过思考、源自本内心的就行了。所以写作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
就算是同一个环境,但人不同,诗的风格和表达的感情就不同,这其中即中主观影响的差异,比如自身的文化水平、从事行业、身份阶层等,主观的角度就不同了;又有主观与客观环境融合影响的差异,比如创作是心情不同,组织时方法不同,更不用说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了。就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大环境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周围朋友和成长过程是不同的,会形成不同的思想、情感。
看看古往今来,同一个风景有多少知名不知名的诗人作诗,也截然不同。就算也有雷同,但所作出的诗也有小异。比如同样是描写清秋时节,王维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屈原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牧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徐志摩也写“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因此,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能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了。
再总结下,在害怕写不好的问题上,作为初学者先要做到写得通顺、表达清楚,听起来不含糊,没有歧义就可以了。对于他人的看法方面,针对他人的意见,我们要分清楚,别人提出的大都是对你的文章的意见,而不是针对你本人;而你在写的时候,只要记住写作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
最后一个方面,是不知道怎么提升写作水平。
对于写作而言,重点在于解决思想来源和技巧提升,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
首先要注重两方面的训练。一个是思想上的刻意训练,就是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刻意练习。人为什么会思考,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困难问题解决了,生活才会向更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独立思考就是面对困难、分析困难、寻求解决方法或途径、通过实践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工作中或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采取了什么方法或措施,中间又经过了什么挫折,最后总结出了什么样的经验,怎么在类似的事件中避免挫折等,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给他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就是很实用、很有价值的文章。你要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写出有意义的、实用性的文章。
一个是情感上的敏感训练,就是对事物的感知、感想、感悟能力。人是有感情的,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所以常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生活中,同样一件事物,有的人可以准确地描述出事物具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特点以及作用,而有的人只有一个模糊概念。情感的敏感、敏锐程度,与个人性情有一定关系,有的人敏感多愁,有的人比较“麻木不仁”对什么都没有多大情感。这也与自我的生活阅历和认识经验多寡有关,对生活了解的越多,经历的越多,越知道生活的不易和艰辛,越理解他人的难言之隐。经历的越多,情感就越丰富。有感而思,由思而悟,就会成为文章素材。怎么去训练自己的情感呢?最简单的就是对自身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写作训练,比如,有个文友微微,在学习写作时中,她话涌心头,却无从下笔。但她没有放弃,为了加强对于观察能力的基本功练习,她规定自己每天在同一条路上跑步,然后回家写300字观察日记,每天不重样,整整写了一个月,通过对写作进行了魔鬼般的训练,使得写作水平大幅跃进,最终获得了给某个平台写讲书稿的机会。
其次要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就是在写作中不要违背语言的规律,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写作。要懂一些语法和词汇知识,把适当的词放在合适的位置,不出现主、谓、宾错位或漏项;要正确使用词汇,真正了解词汇的意义,譬如“观察”和“视察”等。要增进驾驭语言的能力,有些作家文化程度不高,但你不能说他不懂语法知识,他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他自己也会对一些语法使用的方法进行总结,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用,为什么把这个词放这里比放那里好,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写作语言习惯是经过长时间探索、总结而沿用下来的,如果用的不对,那么读者读起来就会很别扭,不流畅。还要会运用逻辑思维,对于写作主要是指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运用好思维逻辑,可以确保在写作时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最后要掌握一些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古今中外的写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总结,发现了一定的写作表达的规律,从而形成了规范的写作表达方式和灵活多样的表达技巧,就像是画画,通过不同的笔法勾勒出不同图像;像音乐,通过不同乐器特性协奏出不同的乐曲。造成这些千差万别的效果的,就是对规律、熟练掌握技法和运用的结果。但也要牢记,写作的最终目的是把事情讲清楚,把信息完整地传达给别人。规律和技巧可以借鉴参考,能把文章改进的更好的我们借鉴,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的就不要采用了。比如,写作的三种文体,叙述文可以转述客观的事物;议论文可以表达观点和评论;抒情文可以表达事物的情感。写作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文体就不一样,一篇文章中,不一定是单一文体,而是叙述、议论、抒情都可能含有,但只能以一种文体为主,其它两个所占比例要少。当然有的一些如公文类的有明确的规则,这些规则也是经过长期总结后固定下来的,有利于公文写作,如请示、总结、报告等固定的写作格式要求等等。对规律和技巧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像习武之人一样,练习时是要按照一定的套路练习,练成之后,真正运用时,就不会去再一板一眼地施展,现实中不会有中按套路去打架的,这就是懂了规律后,要灵活运用规律。
好了,解决了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家入手写作应该不会有太多顾虑了吧。当然,书中还对写作中的其它的具体问题,如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文章的修改、写作的教学等方面也进行了分析和解答,有兴趣的话可以看原著。学习写作是一项漫长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最快的捷径就是多读、多学、多写,除些之外别无它法。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