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成为本能

夏日的午后,我常看见邻居家的小女孩坐在台阶上刷手机。她的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像啄食的麻雀般一刻不停。有时我特意观察,发现她看每段视频的时间不会超过十秒——即便是标注着"一分钟看完《红楼梦》"的速食内容,也要不断点击快进键。

这种急躁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缝隙。地铁车厢里,人们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焦躁地跳跃,仿佛稍作停留就会错过整个世界。餐厅里此起彼伏的外卖提示音,像催促的鼓点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连等待电梯的三十秒,都有人忍不住要掏出手机填补空白。我们正在把自己训练成对"慢"过敏的物种,任何需要持续专注的事物都成了难以忍受的煎熬。

想起儿时在乡下的日子。祖父摇着蒲扇读《三国演义》,泛黄的书页被翻得起了毛边。他总说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段值得反复品读,就像陈年的普洱茶,要慢慢咂摸才能尝出回甘。那时的光阴是凝固的琥珀,人们在油灯下抄写笔记,在田埂上等一朵牵牛花绽放,连等待远方来信的焦灼都带着诗意的温度。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失去了某种珍贵的能力。就像长期食用流食的人会丧失咀嚼功能,当所有知识都被打成粉末状的碎片,思考的牙齿便渐渐钝化。短视频里快速切换的画面在视网膜上留下残影,却再难在记忆里沉淀出清晰的轮廓。那些被快进键略过的,不仅是视频的冗余片段,更是心灵沉淀的必要时间。

但生命终究不是可以倍速播放的视频。春天需要九十天让樱花从花苞到凋零,松树要生长二十年才能结出松果。在某个停电的夜晚,当所有电子设备都陷入沉寂,我点燃蜡烛重读《瓦尔登湖》。火苗摇曳中,那些被快节奏生活遮蔽的细腻感知,如同暗室里的胶片般渐渐显影。或许我们不必全然拒绝时代的馈赠,但总要为心灵保留一处慢速生长的花园——在那里,思想的根系可以穿透信息的浮土,触摸到永恒的泉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