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学习番茄工作法时,书里提到某位球员保持常胜的秘诀就是上场前内衣裤反穿,另外一位球醒的常胜秘诀是每次上场前总是听某位歌手的同一张CD……诸如此类,看到这些,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一种客体关系嘛。
其实这仍然是一个拖延癌病人的探讨。
作为一个非常喜欢变化的人,不管什么都希望能常换常新,变化多了,不适应症带出的焦虑就越堆越多,而这些都是不知不觉的。而意识到这点时,连客观外境都开始不随我意志转移而变化了。
这是个变化迅速的年代,就说写字儿这件事,大学时我们还基本是用手拿着笔写字,那时我痴迷于交笔友,一口气交十几个笔友,每个笔友都写A4纸能写个十几页。估计那时候写的字儿都加起来够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了吧。大学毕业时qq开始兴起,我把剩下的笔友都变成了网友,整天操着笨笨的两只手指头敲键盘,越敲越快,被朋友笑称“二指禅”。
到了如今,qq基本成了只用来传文件的工具,大家交流又开始用微信了。这一个个传播媒介客体的改变,也就短短不到十年。还有我怀念的已经被墙了的日本fc2上的不老歌,死掉的msn space上的回忆,当它们被墙或者死掉而迁址时,我的可以在网络上书写的日志逐渐没有心情再继续下去,那些零碎的心情无法安放。写微博也还好,但终嫌140字太短,朋友圈越来越不敢说真话,怕七大姑八大姨以为又发神经了。只用实体日记本来写,又有种缺乏围观者的遗憾,对于寂寞的人来说,没有别人围观,自说自话就很难坚持下去。
其实不管在哪儿写字,对我来说都是件重要的事,当发现这层无法安放的焦虑时,才反应过来,原来真的是那些可以书写的,让人感到安心的客体们随着时代的变迁流走的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