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个深夜,响雷之后,电光霍霍,随之豆大的雨点细细密密的落下来,冲刷着玻璃窗,一道一道。
我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的脸,在一地鸡毛的状况中,稍稍有点安慰。
今夜注定无眠,索性披衣起身,最近所有的事情,都让我感到疲累,困惑,彷徨,像漂浮在惊涛骇浪中的一只小船,随波逐流,没有方向。
倒一杯红茶,带着耳机随机播放,无意中听见Hebe的《渺小》:
“最繁华的城市为何带来
最寂寞的北极熊
最丑陋的世界偶然让我看到
最美丽的一首诗
最简单的渴望 从来不想证明
最荒缪的大时代
原来最暗的天空
总有最闪烁的星星
为受过伤的 为犯过错的
为还在活的 我和你原来最大的怀疑
总有最渺小的自己
向恩怨爱恨 向肉体灵魂
向芸芸众生 我该说感谢
再说对不起”
听完这首歌像是走过了一生。
2.
对工作驾轻就熟却失去了激情,没有方向;孩子最近的缠人和哭闹让我大动肝火;一直想用文字来表达,却找不到开始的契机;家庭的琐事打磨的人开始营营役役;周边的人给予职业和母亲这个身份固有的陈见,是不是需要遵照他人的意旨做好身份以内的事?让曾经激荡的心开始冷却,让生活一潭死水?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这首歌词一个字一个字打在我的内心,让我开始震荡,开始寻找突破。于是,我在日记本里写下:
那些遗憾,伤痛,渺小,畏惧,那些人云亦云的固定程式和既定身份,那些教条,枷锁,惯例,责任,请狠狠抛弃,那些刚起步就搁浅的文字,那些敢做却仍攒在手心里的梦,请小心呵护,砥砺前行。
在那样一个电闪雷鸣,没有星月的夜晚,我决定和内心格格不入的自己握手言和。
3.
我开始在简书上写字,我尝试着写公号文,开始找不到定位,我只是有感而发,甚至刚开始写文写到一千字时就已经无话可说,简直就是千字劫。
我写文的时间很短,简书上的记录是从2017年12月13日开始,投稿有被拒的现实,也有文章不足20的阅读量,评论和点赞数据为0,粉丝几天也不涨一个,刚开始的时候患得患失。
坚持下去看看,我是个不轻言放弃的人,我喜欢在最短的时间寻求出路,得到蜕变,渐渐地写文轻松突破两千字,开始有留言和点赞,甚至有了第一个打赏,文章能上首页,写书评开始有人关注,我渐渐有了清晰的定位,也许书评和对生活情感的领悟是我的定位,交了若干文友。甚至欣喜的发现,观点文有种写法可以像写学术论文一样可以用数据分析,附有文献参考,于是我找到了工作和兴趣的结合点。
4.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传统身份我可以做的良好(不敢说优秀),但我需要寻求突破,想要探索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可以用工作经历和工作思维来写文,写文也可以提高逻辑表达,提升我写报告的能力,相得益彰。这是其一。
其次,我想要在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事,于是,效率被迫提高,学会了碎片化学习。
每天早起半小时,将昨晚的思路码成文字,然后再送孩子上学,工作之余,我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只是现在为了积累阅读的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看到激动之余,忍不住熬个大夜以书评的方式尽情宣泄内心的感受。带孩子赶辅导班时,我可以等在门外用完整的一小时读书或者码字。简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表达自己,寻求同道之人,我有自己的写作底线和做人的观念,不谄媚不庸俗,不掩饰不博眼球,只想将自己的三观和文字做一个契合,以期能获得共鸣。
再次,职场、孩子、写文、兴趣真的可以握手言和,达到良性循环,不再是矛盾重重。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孩子陪伴着我们重新认识自己。
孩子学习绘画,于是我也开始拿起画笔,开始欣赏莫奈、梵高,开始感悟色彩;陪伴孩子练琴,我终于也有机会按下黑白键,听见琴箱共鸣;和孩子一起去郊外踏青,仔细感受一草一木;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创意馆,发现艺术之美。
在陪伴的过程中,我的每一步开始都会有学习的困惑,绘画时调不出需要的颜色,素描时不知道如何构图,绘画时不在状态,于是,感同身受的觉得一个成年人学习起来也会畏惧,也会出错,也会不知所措,那么,我们又有何资格去苛刻幼小的孩子呢?教育上更加宽容,允许试错,允许表现不好,允许孩子的普通,因为我们本身也是平凡之人,只需要竭尽所能去努力生活足矣。
在每晚陪睡的过程中,我会和孩子一起阅读,我会将自己喜欢的诗读给她听,本是无心之举,却潜移默化了孩子的诗情诗意,开始有孩子的诗作慢慢的输出,生活于是变得很有趣味。你看,兴趣和育儿和生活真的可以和谐共处。
职场妈妈,左手职场,右手孩子,还可以延续兴趣,还可以有勇气追梦,这一切并不是格格不入的,而握手言和的契机,就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坚持不懈,在于懂得轻重缓急,在于取舍。
归根结底,在于接纳那个努力坚持,但并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