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7
书名:西游记
文章:第58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作者:吴承恩
名人名言:
不经一翻透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宋帆
优美词汇:
饮酒作乐、打打骂骂、肉眼凡胎、揪头抹颈
强风滚滚、惨雾漫漫、且行且斗、呵呵冷笑
地覆天翻、去恶归善、胆战心惊、毛骨悚然
和意同心、洗冤解怒、孤掌难鸣、衣冠齐楚
精彩句段:
1.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真个二人同驾云而去。不多时,果见花果山,按下云头,二人洞外细看,果见一个行者,高坐石台之上,与群猴饮酒作乐。模样与大圣无异:也是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是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也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下也踏一双麂皮靴;也是这等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
2.二行者在一处,果是不分真假,好打呀——见古两条棒,二猴精,这场相敌实非轻。都要护持唐御弟,各施功绩立英名。真猴实受沙门教,假怪虚称佛子情。盖为神通多变化,无真无假两相平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这个是如意金箍棒,那个是随心铁杆兵。隔架遮拦无胜败,撑持抵敌没输赢。先前交手在洞外,少顷争持起半空。
3.他两个各踏云光,跳斗上九霄云内。沙僧在其旁,不敢下手,见他们战此一场,诚然难认真又假,欲待拔刀相助,又恐伤了真的。忍耐良久且纵身跳下山崖,使降妖宝杖,打近水帘洞外,惊散群妖,掀翻石凳,把饮酒食肉的器皿,尽情打碎,寻他的青毡包袱,四下里全然不见。原来他水帘洞本是一股瀑布飞泉,遮挂洞门,远看似一条白布帘儿,近看乃是一股水脉,故曰水帘洞。沙僧不知进步来历,故此难寻。
4.二人扯扯拉拉,口里不住的嚷斗,径至南天门外,慌得那广目天王帅马赵温关四大天将,及把门大小众神,各使兵器挡住道:“那里走!此间可是争斗之处?”大圣道:“我因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在路上打杀贼徒,那三藏赶我回去,我径到普陀崖见观音菩萨诉苦,不想这妖精,几时就变作我的模样,打倒唐僧,抢去包袱。有沙僧至花果山寻讨,只见这妖精占了我的巢穴,后到普陀崖告请菩萨,又见我侍立台下,沙僧诳说是我驾筋斗云,又先在菩萨处遮饰。菩萨却是个正明,不听沙僧之言,命我同他到花果山看验。原来这妖精果象老孙模样,才自水帘洞打到普陀山见菩萨,菩萨也难识认,故打至此间,烦诸天眼力,与我认个真假。”
5.十殿阴君送出,谢了地藏,回上翠云宫,着鬼使闭了幽冥关隘不题。斋看那两个行者,飞云奔雾,打上西天。有诗为证。诗曰:主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知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他两个在那半空里,扯扯拉拉,且行且斗。直嚷至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之外。早见那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都到七宝莲台之下,各听如来说法。
6.那如来正讲到这: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又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又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知概众稽首皈依。流通诵读之际,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7.那观音在旁听说,即合掌谢了圣恩,辄驾云而去,随后木叉行者、白鹦哥,一同赶上。不多又时,到了中途草舍人家,沙和尚看见,急请师父拜门迎接。菩萨道:“唐僧,前日打你的,乃假行者六耳猕猴也,已被悟空打死。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三藏叩头大声叫道:“谨遵教旨。”正拜谢时,只听得正东上狂风滚滚,众目视之,乃猪八戒背着两个包袱,驾风而至。呆子见了菩萨,倒身下拜道:“弟子前日别了师父至花果山水帘洞寻得包袱,果见一个假唐僧、假八戒,都被弟子打死,原是两个猴王身。却入里,方寻着包袱,当时查点,一物不可少。却驾风转此,更不知两行者下落如何。”菩萨把如来识怪之事,说了一遍。那呆子十分欢欢喜喜,称谢不尽。师徒们拜谢了,菩萨回海,却都照旧合意同心,洗冤解怒。又谢了那村舍其人家,整束行囊马匹,找大路而西。正是——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神归心舍禅方又定,六识祛降丹自成
8.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大圣叩头谢道:“上告如来得知,那师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却不又劳一番神思!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
9.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那观音在旁听说,即合掌谢了圣恩,领悟空,辄驾云
主要内容:
沙僧跟悟空来到花果山,发现这里还有个齐天大圣:孙悟空。真悟空就跟假的打了起来,为了探究谁真谁假,二人来到观音这里,观音也无法分别真假。随后二人打斗到天庭,玉帝命李天王用照妖镜辨真假,可还是没辨认出来。当他俩来到唐僧面前,唐僧念紧箍咒也没分辨出谁真谁假。二人又来到地府,查询一下对方的姓名,可悟空多年前划掉生死簿,也查不出谁真谁假。最终,地藏王的坐骑看出谁真谁假,但神兽知道自己降服不住假悟空,担心对方会报复,于是没敢说出来口,并让他们去找如来佛祖。来到如来佛祖在这里,佛祖道出了假悟空是谁,被识破后的六耳猕猴转身就跑,结果被如来的金钵盂扣住。最终六耳猕猴被悟空一棒打死,如来感到惋惜,并让悟空跟随唐僧取经。为了让唐僧带上悟空取经,菩萨前去化解,并且告知唐僧没有悟空他取不成真经,最终取经团队四人又继续取经之路。
文章感悟:
[真悟空和假悟空来到地府,辨别真假。地藏王的坐骑谛听,听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是他却没有告知对方,而是选择让他们去找如来夺。为何“谛听”没有道出真相呢?]谛听作为能听出世间万物的神兽,它自然知道谁真谁假。但聪明的它也知道,如果真的道出真相,势必会惹恼假的悟空。将来他们势必受到假悟空的打击报复,真到那个时候,打不过假悟空的他们该怎办。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不知道,并且还告诉他们,让如来去定夺,毕竟如来能降服住六耳猕猴。因此做人我们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我们一定不要说,否则很容易得罪人。人都有喜欢炫耀的心理,面对自己看明白的事情,总有人喜欢炫耀一番,以证明自己比其他人厉害。很多时候看破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挑明,给对方留情面,就是给自己留后路。每个人都是好面子的,面对自己颜面被损,定会对说的人产生不好的印象。自己管不了的事情,一定不要多嘴,否则会惹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沙僧听唐僧说,自己的行李是被悟空抢走的,于是记恨起悟空来)人眼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因此听别人复述的事就更不能当真了。否则就会冤枉他人。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悟空面对不是自己抢走唐僧行李的行为,大胆去跟沙僧去花果山)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没做坏事不要害怕,凡事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消除牵绊,才能安心行走(悟空让如来念松箍咒,自己好能安心在瓜果山生活)想要做成事,就要斩断后路,有牵绊很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