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家庭教育读本,不仅有对傅聪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爱情观、世界观的影响。同时,也映照了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这本书相信在坐的很多老师都看过。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将从傅雷的成长、他的一家、家书内容三个方面从我的视角出发,给大家做一分享。
要了解一个时代,可以看这个时代的作品。要了解一部作品,可以先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
傅雷4岁时,父亲含冤而死,剩下傅雷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傅雷要求极为严苛,做法常人难以理解。背不下书就用鞭子打、不按时完成作业就不给饭吃、读书瞌睡就用蜡烛油滴在他的肚子上惩罚他。最严重的一次,她甚至把傅雷包裹起来,准备扔到水里淹死,所幸被邻居发现,傅雷才逃过一劫。难道她不爱傅雷吗?傅雷想出国留学,母亲为其变卖田产,筹措资金。她很爱傅雷,可以做到倾家荡产。
从小单亲家庭长大,受母亲高压管制,向往自由,渴望被爱的傅雷在留学期间,爱上了热情大方,美丽动人的法国姑娘。傅雷视姑娘为唯一,甚至想退掉早已在老家订下的婚事。而傅雷却是姑娘的之一,知道真相的傅雷悲痛欲绝。他放弃学业了吗?在家书中曾有这样一段可以回答,“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至没有变过的原则。”
后,傅雷学成归国,与表妹结婚。
没和心爱的人走在一起,再加上傅雷从小的生活环境,他的脾气十分暴躁易怒。他在家中制定了很多规矩,比如孩子怎么说话,怎么行动,吃什么做什么,都不能有所逾越。同桌进餐,必须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边,不许妨碍别人。咀嚼饭菜,绝不许发出有失礼貌的声响。
他家的热水壶,把手一律朝右,顺手可取。水倒完了,空瓶放到“排尾”,灌开水时,从“排尾”灌起。
家里的日历,必须由保姆来撕,别人都不许动,撕错了,他就唠叨个不停。甚至家里几点开饭,几点出门散步,都有严格的作息。
如若违反,幼时遭遇过母亲毒打的他,就会用同样的方式还给自己的儿子。
那么,傅雷,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
傅聪是傅雷的长子,在他3、4岁时,傅雷发现他的音乐天赋,就让他学钢琴。每天要求练琴七八个小时,还时刻监督。练琴时偷懒就挨打,不听话就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示众。
如果没有傅雷的细心观察、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傅聪又怎会被世人誉为“中国的肖邦”、“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钢琴诗人”。如果说傅聪是天才,那傅雷就是培养天才的沃土。
次子傅敏,受哥哥影响也酷爱音乐。傅雷说,家里的条件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不是那块料,倒是教书的料。傅敏机缘巧合果然做了老师。他把傅雷的那套教学方法搬了出来,着力于开动学生的脑筋,让学生独立思考,采用启发式教学。没多久,开试验班,上观摩课,引得外校老师都前来学习。不仅成为教学骨干,在英语教学上也小有名气。
如果傅雷没有理智的认知,让傅敏仅仅因为喜欢就学音乐,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越傅聪,而中国也就少了一位特级英语教师。
傅雷对孩子如此,自己又是如何做的呢? 傅雷的保姆回忆说:“傅雷先生每天早上八点起床,九点到十二点半工作,下午两点又坐到书桌前,七点多才吃晚饭,晚间看书、写信至夜深。那么多年,他一直如此辛勤地笔耕。” 近乎病态的自律,宁折不摧的风骨,处处严谨的态度,令身边人觉得傅雷“可气又可敬”。
傅雷先生不仅精通几种外国语言,还饱读古今中外书籍,对美术音乐等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他还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尤其是他翻译的作品态度严谨、行文流畅、文笔传神,形成“傅雷体华文语言”。
这里,不得不提一位最伟大的女性——朱梅馥,傅雷的妻子,也是傅聪和傅敏的母亲。
都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句话我觉得应该改一改了,三个成功男人背后是同一个女人。
朱梅馥,出身书香门第,上过高中,还会弹琴。性格温柔,文静随和,贤淑豁达。作家杨绛称其集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于一身。她既是傅雷的妻子,也是傅雷的保姆兼秘书。她爱了傅雷一生,又因爱以死相随。用今天的话就是“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1954年,傅聪出国留学。傅雷在第一封家书中写道“聪: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有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蒙眬阖眼,又是心惊肉跳地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像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了。”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却施以暴力手段。当傅聪突然离开异国求学,傅雷的父性才猛然觉醒,不舍涌上心头。细细读来,那字里行间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还有那颗悔恨和热爱纠结的心时时刻刻都在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12年的时间,数百封的家书,伴随着傅聪学习、成名、结婚、整个过程。
他在信里总是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化作对儿子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当他叮嘱儿子刻苦练琴时,不止一次强调不要忘记祖国和人民对他的期望;当儿子参加国际比赛时,他总是不忘提醒,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不但不可以给祖国丢脸,还一定要为祖国争光;很多家书里不但深情的讴歌刚成立的新中国,甚至将祖国的各种有影响的报刊杂志邮寄给儿子,让他深居海外,也能了解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国内发生重大水灾时,傅雷夫妇在心中将灾情损失数据一一通报给儿子,其为国忧心忡忡之情,溢于言表,并借此机会教育儿子,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试问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哪一位父亲能做到?
傅聪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家,跟傅雷对他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家书中,傅雷无数次介绍自己观看中国戏曲的感受,同时也将西方演奏家访华的一些详细情况及评价传递给傅聪,他还将中西方绘画界的一些问题讲述给傅聪。除此以外在很多信中均提到给儿子邮寄中国书籍,尤其是古典诗词类书籍,许多次与儿子共同探讨李白杜甫苏轼等诗歌创作的风格,这都体现了他对儿子文学艺术方面的教导。如此的高等教育哪一位父亲能做到?
在做人方面,傅雷更是事无世细。小事凭才,大事凭德,真正能够成名成家之人,不仅仅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顶尖级技能,他一定要具备多种令我们全人类肃然起敬的高贵品质。傅雷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学做人,否则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他甚至多次提到一些做人的细节,如谦虚对人、认真做事;学习音乐要执着、要有较强的意志力;对待老师要恭敬、生活要节俭、情感要控制好、注意西方特殊的礼节、要合理安排时间、遇事要冷静忌急躁、正确对待批评家的话。
傅雷希望傅聪成为一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作家金庸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而对于傅聪的回信,傅雷不止一次给他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不管走到哪里,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名中国人。这难道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吗?
看傅聪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傅雷的教育是成功的。
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却忽略了傅雷那种身教胜于言传的本质。结果孩子失去了金色童年,父母也没有真正享受到做父母的乐趣。
纵观傅雷的一生,幼时肩负整个家庭复兴的期望,受到母亲极端严苛的教育,为他成年后的家暴行为埋下了伏笔。但这种行为在傅雷看来教育孩子应当如此,所以傅雷和傅聪的关系并非父慈子孝,反而很恶劣。直到傅聪离开了自己出国,他才发觉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在家书中开始深刻反省。后来,在政治面前,宁折不摧的风骨让他选择了自尽。
身处乱世情若坚,莲心梅骨不惧寒。
师容父貌今犹在,只留家书在人间。
——致敬 永远的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