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象级事件,银行扎堆成立科技子公司
2008年平安集团率先成立了全资科技子公司——平安科技,给金融行业打了个样。最近三年,各家银行开始发力科技投入,争相成立自己的科技公司。
这背后的布局至少有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新兴科技企业冲击传统银行的服务和产品。这已是不争事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应对之道还是要靠科技本身;
其次,银行体制内的科技部门灵活性不足。基于原有体制发力科技布局有诸多掣肘,独立子公司在战略决策、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监管、风控等维度决策更灵活,更容易激发创新活力;
其三,服务多元化,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子公司不仅仅可以承担自己母行业务,还可以基于银行本身业务、技术的积累对外向同业输出核心能力,兴业数金在这个维度相比之下走得更靠前。
不禁要问,有了“完美的”、“独立的”科技能力,下一步呢?金融科技的风因为招行的带头大哥效应最近几年吹得很盛,从他们的行为方式上能窥见一些端倪。
2. 从招行大力投入科技,一窥背后的逻辑
2018年3月22日晚,招商银行发布 2018 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招商银行 2018 年科技投入达到 65.02 亿元,同比增长 35.17%,占总营收的 2.78%。“招商银行” 与“掌上生活”两大 APP 月活跃用户(MAU)合计突破 8100 万。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表示,科技是商业银行的基础支撑,我们对标的是金融科技公司。招行2019年金融科技的投入是86.96亿,占去年收入的3.5%(2017年是利润的1%,2018年是收入的1%)。
紧接着CIO陈昆德总监在深圳第十届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发展论坛上的演讲,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数字背后的逻辑:
- 大力投入基础设施、新兴科技,比如私有云,ABCDE技术,提升科技开发效能,寻找到新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
- 大力提升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构建场景、生态,从而赢得更多用户;
- 大力投入产品创新,特别是创新机制的建立,拥抱“商业银行3.0时代”的新变化。
简而言之,科技为基础,用户为中心,大力创新寻找业务增长点。
3. 创新真的那么紧迫吗?银行的价值创造困难重重
紧迫与否光靠感觉是不够的,来点实际数据看看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到底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在中国政府严监管、利率市场化、金融服务开放化的大背景下,银行的价值创造表现一般。根据2017年各大银行公布的年报,包括国有5大行以及邮储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处于 “领头羊” 的17家城商行、5家农商行在内,仅仅有16家银行经济利润为正,还不到总数的50%。当前,银行的价值创造面临三大主要挑战:
- 银行利差收益和中间收入均下降,收入增长整体乏力,经济利润缺乏增长抓手。根据麦肯锡《中国Top40家银行价值创造排行榜(2018)》报告,2017年,以上40家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依然延续下跌趋势,由2016的 1.88%下降至2017年的1.85%。中间 业务收益率也未能延续2016年的涨 势,从2016年的0.78%下降至2017的 0.72%;
- 银行仍主要以重资产模式驱动规模增长,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大幅超过资产增速。2017年,以上提到的40家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量较2016年增长约8.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8.6%,但相应的总资产增速仅为5.6%,表明多数银行仍主要以扩张风险资产的模式驱动增长,经营模式仍偏重资本耗用,有碍银行创造经济利润;
- 行业监管趋严,金融杠杆收缩,导致资本规模受限,多数银行已经无法支撑高资本的成长模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2018年年底前达成最低资本充足率10.5%的要 求。其中,作为系统性银行四大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更要达到11.5%以上。商业银行若要提升资本充足率,除了股东增资、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外,必须通过上市、发金融债等方式进行外部融资。但银行业的监管趋严又进一步限制了资本的扩充,导致多数银行难以维系高资本的扩张模式。
我国银行在创新领域的主要思路都有什么呢?
- 传统的创新实验室模式
- 跟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战略合作
- 研发流程改进的同时加入产品创设部分,比如敏捷转型
- 与其他机构举办创新大赛,或者创新马拉松活动
- 对外投资并购对战略生态布局有益的企业
4. 传统创新方法背后存在系统性挑战
以上种种创新方法,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所有行动层面的创新都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创新变成全时空、全要素、全成员的可持续性创新?什么意思:
- 所有创新如何与战略对齐?比如各个部门都在做创新,形成了不同的创新赛道,站在企业的高度,并不会所有创新都值得鼓励。如果该创意不能有效跟组织战略协同,那就不应该投入时间和资源去做。
- 创新资源如何有效统筹?比如基金、人员、流程搭建等,如何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不相互冲突,
- 创新文化如何有效搭建? 在整个组织传递清晰明确的传递创新战略以及如何奖励成功,鼓励失败?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创新文化,创新就会变成疾风骤雨似的的活动,无法常态化,因而也就不能持久化
- 创新流程如何有效协同?比如在某家银行卡中心,我们梳理出了五条既有创新流程,各个流程对于各阶段定义、准入标准、目的、DOD(完成的定义)各不相同,有的偏“群众智慧”,有的以部门为引领,有的以科技为核心,各个流程之间如何有效协同,既不冲突又能良好互补?
以上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能够有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层面的创新机制?自2017年招行开始探索以来,最近几年各大银行争相投入大量资源推动建立创新机制,背后的原因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