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照例带孩子下楼去玩。
出门的时候没注意,下了楼梯才发现小孩子穿的是拖鞋,要带他上去换,他又不愿意。我只好要他小心些,特别是跑步的时候要注意,我知道这多半只是安慰自己的话。
他的一个小伙伴跟他抢饮料瓶子玩的时候候,孩子摔了一下,倒不是多严重,但还是比较痛;安慰好他,我就告诉他,穿鞋要合适,跑步不适合穿拖鞋。我看着孩子手上两个空饮料瓶,我就问他“这两个瓶子是你的吗?是你朋友的吗?”
“不是我的,也不是他的。”
“那为什么你能拿,他不能拿;爸爸是不是跟你说过好东西要大家分享,我们越分享,就越富有。”(写这片日记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以后在跟孩子说的时候应该把“爸爸说过”几个字去掉,否则时间久了,爸爸说过就有可能成为他的口头禅)
孩子没有说话,挣扎了一会,终究是把瓶子给了一个给他的小伙伴。
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每天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带着伪善的面具;我曾对自己说要活得内外一致,通透如稚子一般。年幼的孩子开心就放声欢笑,不开心就失声痛哭,所有的开心不开心都写在脸上,可谓发于心溢于表而不凝滞于胸。
这不,刚安抚好孩子没多久,我看到他带着委屈跑向广场的边角,还有小声的哭泣。刚才那把一幕,我看到了。原本孩子和他的2个小伙伴在玩空饮料瓶,这时一个孩子和他的家长走了过来,不由分说的抢走孩子手上的瓶子;面对高大强壮的成年人,孩子选择了自我避让。此时我是有点心疼他的,但是我对那个孩子的家长并没有怒气。我也没有去跟那个家长理论,我孩子的心情比他重要的多,快速来到孩子身边,轻轻的将孩子搂在怀里,安抚他的情绪。就在这时孩子的一个小伙伴跑到那位家长身边,告诉他瓶子是我孩子的;那位家长颇为尴尬的把瓶子交给了他;随后他跑过来递到我孩子的手上。
“孩子,谢谢这位小哥哥”我颇有感触的对孩子说。
“谢谢,哥哥”
“孩子,你刚才面对比你强许多的力量没有选择正面对抗是对的;但是我们应该想办法寻求外在的力量帮助维护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好了,跟小哥哥去玩吧。”
于是又变成三个孩子玩两个瓶子。他们玩了一会,改了游戏规则:把两个瓶子放在一个设定的终点,再设定一个起点,然后同时起跑,看谁能抢到。
第一轮,孩子眼看就抢不到了;还是那个小哥哥;他把瓶子递过来和孩子一起握住说“我们一起赢了”。那一刻我惊讶之余不禁在想“多好的孩子,多好的家长才教育出这样的孩子。”
第二次,这位小哥哥跟另一个小朋友抢一个瓶子,这一次他却没有想让;这时我有点疑惑:他是仅仅跟我家孩子好吗?
孩子们的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什么样子。
孩子们的队伍渐渐地人多了一些,又玩了不一会,有一个小朋友摔在地上,孩子们玩的忘乎所以都没有人注意。
“孩子,我们一起把小妹妹扶起来”。(我是想要培养孩子的友爱之心)
“好的”孩子很是痛快地答应了。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广场上的孩子也渐渐的少了。这会仅有帮孩子拿回瓶子的那个小哥哥跟孩子两个人在玩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两个孩子发生了矛盾,我的孩子用瓶子打了小哥哥。我立马抱着这个稍显年长却非常懂事的孩子问道“孩子,你痛吗?给叔叔看看。”这一刻,我有些心疼他亦如我自己孩子一般。
“没什么,打一下没什么,打两下才会有事。”孩子声音不大,但却很深入人心。
接下来我一直陪在他们俩的身边,虽没有跟他们一起玩,但也感觉到了他们的轻松。
月色渐好,伴随着广场的霓虹,却也别样风情。
不知道小哥哥是无意中发现还是早已有过体验;他在说用瓶子看灯光和月亮很漂亮,
“我也要看”,孩子表示出充分的好奇。
眼看两个孩子就要发生争执了,我对他们说到“你们互相分享。每个人看一下再给另一个人看。当这个人看的时候,另一个人就数数,数到20就交换。”(之所以定数到20,是考虑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听到我的第一句话的时候,孩子们还不太情愿,当我说完的时候,孩子已经在开始做了,接下来他们很是愉快的彼此交换这角色。
回家的路上,孩子还在一直看着月亮。
“爸爸,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月亮。”
“月亮和太阳分工不同,白天太阳给人们温暖,晚上回家休息;晚上月亮给人们美丽,白天回家休息。”
“那我们回家还能看到月亮吗?”
“看得到啊,太阳和月亮都很无私啊,无论你在哪里,他都会照耀着你。”
当孩子处在楼房的月影中,看不到月亮时又问到“爸爸,月亮到哪里去了?”
“月亮在跟我们躲迷藏,你再往前一点就可以看到了。”
于是他轻快向前面跑去,在看到月亮时就会看着它慢慢地走;这样一会跑一会走,不一会就回到了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