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当《项脊轩志》中的那一句话被我读到时,让我想起一些过去的事,一个老人。小时候,他总是在自家院子中的枇杷树下,不说话,却感觉有万千言语,久久站立,觉得他好像对这棵树情有独钟。后来问起时,他只是说了那么一句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话,便又是一阵沉默。
还记得那个老院子,和我本没有多大关系,但在记忆里,枇杷树树荫很大,树下常常有个驼背老人负手而立,身旁有个孩子,手里捧着一捧桑葚,笑着吃,或者是和别的孩子打闹嬉戏,无不快乐。
那时候的枇杷树还没有长大,我也是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里,认识的那个老人。可能在他看来,我仅是一个小友;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历经沧桑身怀遗憾却又无法满足的老人。他会拉着我下棋,给在他身旁的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教一些大道理。
有一次问这个老人,“老爷爷,为什么村子里的人都说你享了半辈子的福,可我怎么就很少见你有过笑脸?多的还是一种愁苦的感觉?”
老人摸了摸我的头,破天荒的对我笑了笑,随后便打开了话匣子,说道:“你这孩子,我没看错,比我家孙子聪明。我活了一大把年纪了,难得有个年轻人能和我聊聊天,我就跟你敞开了说一说。”
“他们那些人,看起来比我这老头子有学问,见识也多。可有谁真正的经历过大事,经历过离别之苦。我家孙子他奶奶,也就是我老婆子,年轻的时候,从她答应嫁给我这个糟老头子的时候,我就一直在亏欠她,那时候家里穷,我又不是个下地干活的主,就去外面打工了,那时候家里的两亩三分地,全都是她在照料,地里的活重,他又是个女人,最后让她落了病根。”
“所以我老头子这辈子一直都亏欠她,唯一埋怨她的地方,就是走得早,夫妻两人,其实是谁后离开这个世界谁更苦,这份苦,不是说什么儿女走远了,还要为儿孙保住这点儿微薄的家业,这都是一个人应该做的,而是很多时候有好事情了,身边都没人能说上两句,要么就是很想她了,也见不着她,你奶奶就是懂这道理的人。”
那个时候的懵懂,让我对那些话只是一听而过。现在想起来,这不就是对于一个老人所做的事最完整的解释了。当我现在看到奶奶的两鬓逐渐微白起来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小时候那个老人说过的话。
有一次偷偷看到奶奶翻着以前的照片看,上面最多的人,就是她和爷爷。奶奶一开始是笑,后来就湿了眼眶。后来奶奶告诉我,“她年轻的时候走过很多地方,遇到过很多的人,但没有一个像我爷爷那样的,我爷爷那个人,真的很好。现在一想到爷爷,就想和他说说话。爷爷去世后她很难过,就像那个老人说的,‘谁后离开这个世界谁更苦’,哪里来的什么享福一说,虽然儿孙自有儿孙福,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本就不大但是是他们从小长到大的这一块地方没了,要是能为儿孙守住这点东西,哪怕儿孙自己感觉不到,但天上的人,他看着一定高兴。”没了老伴苦,儿女离开了苦,只剩下偌大一个空旷的地方和一个独自守着这个地方的老人,更苦。
那么多老人,绝大多数不都是这样?本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却又不能真正的享受,那样的老人,心里有儿有女,有子孙后代,就是想用生命中最后的一点光芒,为家里的年轻一辈留下一些关于小时候念想的东西,就已经很好了。
再去那个地方的时候,是某一年的清明节。那个老人已经离开人世很多年了,他的孙子在院子中的枇杷树上摘下两片叶子,盖在了老人的坟上,没过多久,他们便离开那个空旷的院子,再一次远走他乡。
那个院子里,风一吹就会有很多垃圾进入空旷的院子,可也是没人再去管了。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下,再无天真孩童嬉戏玩耍食桑葚,也无驼背老人负手而立思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