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双眼睛,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多看,少说话。“我们可以用一年学会说话,但是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
刚出生的小婴儿,还不会开口表达的时候,通过听和看来感知世界。听见了妈妈的呼唤声,孩子会微笑,会寻找声音的来源,慢慢的听过了以后,嗓子发育到一定程度,可以开始说话了,通过听到的元素,模仿着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孩子是真的在听,在学,在进步。
昨天有个学弟小阳打电话跟我抱怨,说他感觉自己得不到领导重视,但他觉得他做事没有问题,领导交代的工作他完成的都很好。
之前多数情况我们微信联系,偶尔打个电话说不了两句就挂了,但这次我们通话半个小时。这一通电话后,我大抵明白为什么小阳感觉领导不重视他:常常是我的一句话没说完,他就插话进来,打断了我的话,我总有一种无法沟通的感觉。
领导没有办法跟小阳顺畅的沟通,觉得他太自以为是,太过注重表达自我,不会“听”话。这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常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这样可以给领导留下好印象,殊不知已经将自己逼入困境中。
“听”这个看似简单的字,却包含了无穷的万象,我们总是说自己会听,若是真的会听,那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沟通?这件事怎么就说不明白呢!
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听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只重点关注了对我们有利的一面,更多的时候忽视了真正的重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尊重需求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想快速融入他人,获得他人重,表达出我们的善意,就要学会“倾听”。
说话者都希望自己的话能引起他人的重视和关注,听话者若是能时不时的点头或者回应,会让说话者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对会听话的人表达出一种亲近和善意。
我前东家的一位同事,在倾听方面非常有才华,他说拜访客户的时候,会提前做好功课,准备几个话题。交流时观察客户对哪个比较感兴趣,引发客户的兴趣话题,让客户能愉快的分享,他则认真倾听,获取有价值的的信息。他认真倾听的模样让客户感受到了真诚,客户给了他更多的机会。
会倾听,不是单纯的听,还要与讲话者有互动,遇到不懂的不妨直言,这样讲话者就知道你是真的在听,也会更为认真的给你讲解,从而拉近你们的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职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势与不足,倾听可以让我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能将别人的经验更好的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上。
会倾听的人通过别人的经验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在职场中更专业,很多工作上的事情都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节约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经历。
倾听更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话总是不能认真倾听,时间一长,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愿意与他们交流,孩子与家长的距离感就出来了。
家长总是说我有听孩子说话,是孩子大了,不愿意给我说。如果家长一直长在“家长“的位置上去跟孩子沟,孩子会觉得家长不理解他,没有办法沟通。换一种思路,家长如果站在”同龄人“或者是朋友的角度去听孩子们的讲话,或者会是另一番美好的景象。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在上学的时候只会说不会听,无论什么事情,哪怕是他在请教别人问题的时候,都是自己先说个不停,别人说的时候他还总是插话。很多同学都逐渐疏远他,觉得这样的人没法愉快的玩耍。
直到毕业找工作,一次次面试,一次次失败的时候,他开始寻找原因,最终才发现原来是自己不会“听“话。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后,他就开始改变自己,一开始很难受,渐渐的习惯以后,他发现少说话多听话很舒服,还能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各种APP应运而生,现在更多的社交都在网络上进行,人们面对面反而不会说话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能直言不讳者更是少上加少。
这个时候若你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那么你的人际关系一定会有很快的进步,愿意跟你说话的人可能会成为重视你的人,更可能是会给你带来机遇的人。
回归本真,从倾听开始,做一个尊重他人也被他人尊重的人,你的努力终究会得到回报,在此之前,请韬光养晦,用善良的眼睛看世界,用真诚的心态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