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手如何高效阅课程的复盘
昨天在一个知名的知识app上,听到一堂语音课程,主要讲新手如何有效阅读。
过去我读一本书,大概是这样的,直接翻到正文,然后一页页的,直到把这本书读完,多数情况甚至坚持不下来,就半途而废了。回过头来自己问自己,书中的内容是什么?可感觉就像没有读过一样,全都忘记了。老师管这个叫“低水平勤奋”,其实读书的目的不是要求把每一本书都读完,而是需要书为自己服务的。
那老师的观点是什么呢?到底作为新手的我,应该如何读书才是有效的?才能记住书中的内容,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动力,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老师的观点是:读书的时候,根本不用把每一本书都读完,也不用一页页的去读,使自己陷入“低水平勤奋”中。只需要知道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就可以了,然后就可以把书“扔掉”。但有的好书真的需要一页页的认真读完。
那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分四步:
第一步:5分钟破解一本书。
意思是,读书要先读“封、目、序、尾”。
在封面上,作者大多会用书名或者小标题,直接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例如:萌姐的著作《人生效率手册-如何卓有成效地过好每一天》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大家就知道一定是讲时间管理的,怎么管理每一天的时间,才能有效率的过好一生。这样就会吸引我往下阅读。
对于目录,这个我过去经常忽略的部分,其实是一本书相当重要的内容。一本书的逻辑基础就是目录,作者的写作逻辑是一定会展现在书籍的目录上的,只要读懂目录的内容,那么这本书的大部分就可以掌握了,所以读书目录是一定要读的。
序言也是一本书很重要的部分,读序言要结合着目录来读,作者一般会在序言里把目录列出的知识结构,再阐明下是如何展开的。
通常在一本书的结尾处,作者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观点,再做一次全面的总结。那么好,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先看一眼结尾,这样就可以用低成本的方法快速获取书中的内容。
第二步:先写答案,再看答案。
读完了这本书的“封、目、序、尾”,那么按照惯常的逻辑,接着就应该开始读书的正文了?错!老师的观点是,这个时候可以先把书合上,不去看书的内容,而要去想书中的内容。那么有人会疑问了,我还没读书呢,怎么知道书的内容呀?其实通过读上述的四部分内容,在你的心里就已经知道大概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想想作者的观点究竟是什么?自己对于这个观点是怎样理解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再来读这本书,就轻松多了,也更有动力。
第三步:结硬寨,打呆仗。
这六个字其实来源于晚清的军事家曾国藩,他带兵打仗经常用这六个字。意思是说打仗不求立刻的推进,而是每胜利一步,就把自己的营盘重新巩固一下,再去攻打下一个城池。
那用在我们读书上就是说,读书不必力求把书快速的读完,而是要把对你有启发的观点,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品味。老师给我们一个建议,可以从三个层次分析作者的观点:
1、现象层。也就是“感受”,对于书中这个观点,我过去是怎么理解的,和作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更好呢?那指定是作者的更好了٩(•̤̀ᵕ•̤́๑)ᵒᵏ
2、原因层。也就是“事实”。仔细思考作者的观点好在哪?为什么好?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观点?
3、行动层。也就是“比较”。把作者的观点怎样内化于心,引领自己的行动上,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帮助。
第四步:判断是否扩大战役。
真正读懂了,作者这个重要的观点,并结合了自己的思考后,那就可以判断这本书还有没有必要继续读完。老师的观点,明白了书中的内容,内化与心,其实就没有必要读完了,市面上很多书大都如此。但也有一些书真的需要从头到尾仔细来读,并且读很多遍,再结合有关联的其他书的观点内化与心。
最后总结一下,读书的四个步骤:“破、备、研、判”。
先读“封、目、序、尾”,5分钟破解一本书。
先想答案,后看答案。带着疑问和好奇准备读这本书。
对于作者有启发的观点,仔细的钻研,内化于心,引领自己的行动上。
判断是否需要读完全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