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
“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
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访华,六安瓜片被作为国品礼茶馈赠,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被传为佳话。
“六安瓜片”不愧为六安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六安瓜片的诞生
1905年前后,六安州麻埠地区有一个茶行的评茶师,从收购的上等绿大茶中专拣嫩叶摘下,不要老叶和茶梗,经炒制便作为一种新产品推向市场。
这种制茶方法不胫而走,麻埠的茶行也闻风而动开始雇用当地妇女大规模生产这种优良的茶叶,并起名曰“峰翅”。
之后这种制茶工艺又启发了齐头山的一家茶行,他们将采回的鲜叶直接去梗,并分别老嫩炒制,结果事半功倍,制成的茶色、香、形均在“峰翅”之上。
于是周围茶农纷纷仿制此法,齐头山附近的茶户,自然捷足先登,这种茶形如葵花子,遂称“瓜子片”,后经人流传就成了“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与文人墨客的纠缠
“六安瓜片”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六安是淮南的著名茶区,早在东汉时就已有茶。唐朝中期六安茶区的茶园就初具规模,所产茶叶开始出名。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在《六安州志》中也提到齐头山上产名茶。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巨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位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给予“六安瓜片”很高的评价。
六安的内外瓜片
六安瓜片按产地常分为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
内山瓜片产地主要在紧邻齐头山的金寨县齐山、响洪甸、鲜花岭,六安市黄润河独山、龙门冲,霍山县诸佛庵等地。
因生态环境优越,加上茶树品种优良,内山瓜片品质优异。
外形为单片,不带芽和梗,叶缘背卷顺直,形如瓜子,色泽宝绿,大小匀整;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汤色碧绿,清澈透明,叶底黄绿明亮,在名茶中独具一格,尤其以“齐山名片”质量最佳。
外山瓜片主要产在六安市的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一带,该地自然条件不如内山区,茶树长势较差,成茶品质相应较低。
六安瓜片成瓜的过程
六安瓜片采制与一般绿茶有很大不同,不是采非常细嫩芽叶,而是待新梢已形成“开面”(叶已全展,出现驻芽)时才采,
采摘标准以对荚二三叶或一芽三叶为主,采摘季节通常较其他绿茶迟一些,一般都在谷雨之后。
采回的鲜叶不直接炒制,要先进行“板片”,即将新梢上的嫩叶(叶缘背卷,未完全展开)、老叶(叶缘完全展开)掰下分别归堆,然后将新梢各部分分别炒制成不同产品。
六安瓜片制作分为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等五道工序。
炒生锅即为杀青;炒熟锅主要起整形作用,边炒边拍,使茶叶逐渐成为片状。
六安瓜片制作中烘焙较为特别,要烘三次,烘焙温度一次比一次高,每次之间间隔时间较长,达一天以上。
通常拉毛火由茶农在熟锅炒完后进行,然后再完成后两次烘干,即拉小火和拉老火,这是对六安瓜片特殊品质形成影响极大的关键工序。
烘至足干的茶叶要趁热装人铁桶,并用焊锡封口,以保持成茶品质。
如果你也疑惑过为什么有一种茶叶叫瓜片!
如果你也惊叹过竹叶青除了是一种毒蛇和酒的名字,还是一种茶叶的名字!
如果你也曾认为乌龙茶是一种茶,而不知道它是一种茶系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一起走进亿仝选,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茶叶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