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真的是这样吗,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偶尔施舍一顿饭食我们会铭记在心,而长期以来对我们一直关爱的却熟视无睹并贪得无厌,只要有一点不好就厌弃之。就像那个故事一样:乞丐愤慨道你怎么可以拿我的钱去养你的家人?本来当我们收获了他人的帮助之后会无形中把他当做一笔债务(虽然这种想法也狭隘),但是更多的人当做一种理所应当就不应该了。更令人担忧的是不仅不感恩,还因为恩情太大反而当做仇人一样,比如江歌案里的她的所谓的朋友。
感恩,动词,意思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
所以,感恩这个词是要看对象的,接受方主动说感恩,并付诸于行动就能和给予方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也是我们理想中的状态。或者给予方在一开始就明确说这是一个人情也能让大家达成共识。比如和菜头老师说他刚踏入社会的时候领导明确讲的那样:我看好你的未来,所以我要你欠我一个人情。
而最痛苦的是给予方一开始就期待着接受方能感恩,然后又不说明,那这件事情就会变成心里的一根刺,我们会一厢情愿地想我对他这么好,他也应该对我好才对;而且一旦心中有了执念,会看什么都是钉子,念念不忘,形成心魔,把本来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最后弄到大家不欢而散。当然,在很多时候很多给予方都是顺应自己的内心去做点什么,并不想得到什么回报,这种人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所谓事了佛衣去,深藏功与名。我只为自己的喜好,而非他人的眼光。
从更大的视野里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我们做什么都是出于自己的想法,在做之前会有取舍,能接受其结果就继续,不然就放弃,给与他们帮助也是如此。我高兴我的付出,仅此而已,接下来被接受方的心情和行为就与我无关了。
人生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两句话来解决很多矛盾。与你何关,与我何关。我们帮助他人并想得到回报并不是不成立,只要先解决两个前提假设。一是对于是否是帮助达没达成共识;二是如何回报,标准如何,等等。如果大家还是在互相猜测的语境下,想让付出和收获对等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在人性层面上,受人恩惠其实就是承担了一笔债务。负担着债务是什么心情想来大家都清楚。所以,如和菜头老师所说的,一个人间蒸发的债主是好债主,一份无法偿还的恩情可以转送到下一个身上。当接受者转变为给予者时,他的生命也得到了升华,此时他能完全体会消失的给予者当时是什么心境。
感恩用涌泉相报这个词感觉太沉重了,我觉得应该是日常中经常提及并且反复声明,不一定非要价值特别贵重的,而是承认并认可对方的恩情。
作为接受方,我们需要学会大大方方的接受馈赠,也要毫无芥蒂地心怀感激;作为给予方,我们也要慷慨,不要妄念感恩,做好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