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孟姜塬石家咀村及石姓家族溯源

黄堡文化研究 第194期
作者:石勇强
编辑:秦陇华


孟家塬一景

近些年回家,我常带孩子去底下村里拜望自家长辈,路过总能看到先祖开挖居住过的两孔老窑洞,不由得追溯起村子来历和家族起源。

我们村名叫石家咀,是国内有名的铜川“孟姜红”甜桃和孟姜塬甜柿子原产地,出产的苹果也很好吃,为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六组,俗称咀子,有三四十户人家,绝大部分姓石,只有两家姓王和姓史。村子南北东三面高,西面低洼,形成奇异的“簸箕”状地形,从空中俯瞰宛如一个桃子,东靠高处的西咀里村和安村塬,其余三面环沟,北边隔沟是下马村,南边隔沟是文明塬的梁家庄村,向西一路走低延伸的地方名叫前哨里,宛如航空母舰的舰首,周边赫然是半圆形高达一二百米的悬崖绝壁,正对面是传说中的孟姜女故里,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达沟底,放在过去真是易守难攻之地。全村按由高到低的地势分为上村里、中村里、底下村里,各家各户属于几大家族,依照居住的窑洞所在地形,分别被称为壕里、沟里、坡里、场里、南路上等。

先祖开挖的两孔老窑洞已经塌陷

村里曾有一所小学,教一二年级学生。村子南边对面隔沟是花果山,堪称我们童年的乐园,四季松柏长青,一到春天,油菜花、梨花、杏花、苹果花竞相开放,好看极了。村民主要种麦子、玉米及栽植桃树、柿子树和少量苹果树,地块分布在原上、当原、北安、洼里、门底下,南硷上。上下村各有一两块平整的大场地,夏季碾麦子晾晒,也是孩子们玩耍顶牛、学骑自行车的地方。从最低处的前哨里沟边,沿出村老路下到沟里,既可从上塬小路到对面孟姜塬三组和梁家庄,也可一直顺沟向西走到黄堡镇的河东沟,这也是我上初中时和永战哥、小军、彦龙、新军叔等小伙伴们去四中步行的固定路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沟里修建了水坝作为进村大路,因外形被乡亲们称作鸡架。

上村里石姓人被称为壕里,其先祖来自村子对面的文明塬梁家庄,他们起初在一个大土壕里挖窑洞居住,家族人品忠厚勤劳,有多人在外工作,辈分最高的七老爷石德贵已经80多岁了,德高望重,当过多年队长。石泳老师给我带过语文课,他业余爱好园艺,带领大家走上栽培桃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我姨父家就是壕里家族分支。我好友小兵家就在壕里,小学时我们放学后就在他家玩耍看书。上村里石姓人辈分一直比我们底下村人高,我现在回去见了上村里年轻人,按辈分都该称呼人家为叔。

远处向西一路走低延伸的地方名叫前哨里

中村里被称作坡里的是远近闻名的石大家子,跟底下村里同宗同族,老亲弟兄六人有四个在外上班,全家族几十年生活在一起,共同奉养老母亲(按辈分是我曾祖母辈,和蔼可亲),在城里各个单位工作的子女有数十人,逢年过节经常回家聚在一起,齐心协力支持家人夏收农忙。这个家族敬老爱幼,和睦乡里,诚信善良,乐于助人,有几个叔叔和姑姑是我的发小,代表人物是铜川市外科名医石学时(我称呼六爷)与正虎、彦虎、东虎、文虎叔等。

沟里我八爷石志珍爱好戏剧表演,万虎叔参军复原回村,早年跑运输创造家业。丁虎叔稳重勤勉,养活了一大家人。场里是我五爷老弟兄俩两家,万龙叔在家栽植果树,万红叔是队长,带领群众兴建现代化新村。南路上我引时爷当过兵,一生仗义。彦灵爷家方方很争气,现在汉中经营外婆印象饭店。

史家是我从小的大玩伴增战叔家,由以前的八组迁来,王家是弟弟的发小豪斌家。

在家乡的方印和方荣叔,增虎和虎晨叔以及朋叔,我几个伯和四虎、北虎叔,强哥、麦社、海锋,都靠自己劳动致富养家,赢得我们敬重。

三爷说,我们底下村里石姓先祖是一个老人跟两个儿子,他们大概是在兵荒马乱的1840年前后,为躲避匪患由孟姜塬三组翻沟迁来,在地势较低的底下村里打下两孔窑洞定居,修建土路,开垦田地,娶进来媳妇,嫁出去女儿,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到我儿子这一代大概是第八代人了。分散居住的各家把窑洞开挖在沟边和坡上以及大场边上。据说那几位先祖的坟地在村子下边前哨里,村里几大家族人每年清明节都要来此祭祀先人。

那两孔先祖开挖的老窑洞,我毫不陌生。其中一孔窑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村里的饲养室,爷爷参军复员后是村里饲养员,负责喂养牲口,长期住在那个窑洞。我小时候在底下村里跟石君叔及海锋、麦社兄弟玩,常去看爷爷,窑洞里面很大,顶部支撑着许多粗壮的圆木,前部有一个火炕,后部放一排石槽,喂着七八头牲口,爷爷为牲口们添草料,拿马勺喂水,挖土出圈为牲口们换干土。那时村里人割草来交给爷爷作为工分,爷爷和另一位老人一起收取登记,用大铡刀切草,整齐地堆放在一边。窑洞里永远是一股牲口的粪尿味和青草香及烧炕生烟混合的气息,爷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难忘的好多年。

再往前推算,孟姜塬三组的石姓来自耀州区的石仁村,这个村名令人温暖,“仁”有“仁爱”之义,居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可以想见石大家族曾经在这个村子几百年间仁义为先、风生水起的故事。我爷爷年轻时曾经跟随曾祖父远赴石仁村上坟祭祖,那里有一大片石姓先祖墓园,周围树木葱郁,后来被夷为平地,家人就去的少了。我曾路过现在的石仁村,村子属于新区咸丰路街道管辖,似乎没有姓石的人家,只留下一个地名了。巧合的是,父亲为我小时取名叫石仁强,难道是冥冥之中对先祖故地的呼应吗?

我出生在铜川孟姜塬,这里就是我的家乡,而对我出生在西安的孩子来说,这里却成为他的祖籍地。每次回乡,听说我小时候熟悉的爷爷奶奶辈一个一个不在了,看见亲切的父母辈们逐渐变成老人,令人伤感,追根溯源,我祖先的祖籍地又在哪里呢?

跟老人们聊,查陕西文史,耀州区的石姓可能是1368年前后元末明初时期,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而来,在石仁村落地生根,进而分支搬迁到孟姜塬、文明塬、屽村等地。我在屽村中学上学时,当地几个小村有不少石家,我几位好友也姓石,几百年前都是一家人啊。

多年前,我去山西太原办事,周末去晋祠参观,看到石姓溯源,其中提到山西洪洞县大移民里有姓石的一支可能迁到陕西境内,他们是不是最后落脚在耀州区石仁村的我们家族祖先呢?尚待考证。

谷歌地图上的石家咀

石家咀村地形偏僻,沟壑相连,村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先辈们春种夏收,付出说不清的辛苦劳动,乡亲们农闲外出打工,下煤窑,设法支持孩子们离开村里去外边干。爷爷说我曾祖父在同官县一高上学时交游广泛,曾长期在耀县走动,带为穷人翻身闹革命的地下党人张邦英和冯永实来过村里。解放后,村里许多人参军、招工到城里,这么小的村子考上各类大中专学校的就有100多人,在全国各地工作,甚至留学国外。

我们家族三爷石志斌解放初考上陕西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延安师范从事教师函授教育,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他退休后住在老家,带动后辈发奋学习,家族先后有10余人考进各类学校。在外工作的有三伯石万时和石磊叔、君叔、东印叔、万旋叔、石伟伯等。回顾家史,我和弟弟妹妹站在父母肩上改变命运的历程,其实先辈们一代一代早就经历过了。

近几年,由于地形独特,气候特殊,在政府支持和村干部及村民努力下,石家咀村栽植的鲜桃美名远扬,我也请陕西广播电台和陕西电视台同学来村里采访报道,孟姜塬桃花节年年举办,家家建起舒适的平房,买了三轮摩托车,好多家都有面包车和小轿车,人人有手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进村土路被水泥路代替,修建了漂亮的观桃花亭,拥有几片健身广场。村里过去挖水窖,现已通了自来水。村民淳朴,村风朴实,最令人称道的现象是,冬季每逢下雪,大家总是自发地拿起扫帚,一起扫干净北边的进村上坡大路,让来访的亲朋和出门的孩子安全又放心,我到周边的塬上,总能听到乡亲们的赞叹声。美丽的家乡吸引着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游子经常回去,既是看望父母亲人,也为抚慰自己心灵。

进村水泥路

据网络报道,86岁高龄的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老人珍藏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从春秋时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曾祖父石瑞瑾已有2700多年的跨度,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据该谱记载,石氏原出甘肃武威,后来其一支迁到蚺城(今江西婺源)。太平天国时期,石碏83代孙石光叙做木材生意来到南京。

家族的血脉延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既看不到起始,也望不到未来。即使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其皇家嬴姓后人也不知所终,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为嬴姓,公元前207年,秦王朝灭亡于秦末农民战争,皇家命运可想而知。我曾经在陕南秦岭山里野外考察,遇到几家朴实的村民,几代人以打猎为生,有一位老人告诉我,他家先祖曾经在四川数代为官,因遇变故带领家人逃进大山里隐居求生。遥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漫漫神州大地,何处不是我们的家乡?有多少家族分支从不同的地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于生存及经商考学从政,甚至躲避战乱,不断迁徙,由乡村到城市,或者又回归乡野,周而复始,逐渐迷失了来时的路,说不清当初来自何方。

追溯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 ,追养是对亲恩的缅怀,继孝为了发扬孝道,跟祖先学做人学做事,明白血脉传承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是家族与血脉的传承者,不仅承载血缘关系,还承载了家国情怀,家运能折射出族运、国运的历史变迁。

我可爱的家乡石家咀,跟中国无数乡村一样都是民族摇篮,它几百年来不仅养育了我们家族数代人,今天又孕育出全国数一数二的“孟姜红”甜桃,鲜艳的桃花无比芬芳,村子已经成为铜川市美丽乡村一颗特别耀眼的明珠。

国是千万家,村是最小国。
缅怀我先祖,激励后来人。
祈福家与国,永世享太平。

以下石姓资料来自百度:

石姓在中国现阶段的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却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姓氏。说它古老是因为其历史十分悠久,说它复杂是指其起源的复杂性以及成分构成的多元化,其次是指石姓分布十分广阔,一度远远地超越了现今中国的国界。

石姓起源:源出一:出自姬姓,为石碏(què)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源出二: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有大夫石癸,宋国(子姓)有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是为河南石氏。源出三: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463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68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213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66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5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25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16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8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2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93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7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18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38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6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國·典】百家姓 | 姓氏图腾揭秘遗传密码 崇贤馆时代善本 中国古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最早源于图腾崇拜。近代学...
    xcy无名阅读 4,073评论 0 10
  • 何姓人四处流徙,在迭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形势下,谋求生存发展之道。皇天不负有心人,历朝历代的何姓先贤创造了不...
    涛声依旧_6e9d阅读 410评论 0 1
  • 周作人先生有部集子叫《雨天的书》,很美的名。内容也好。 想来那时候先生在苦雨斋,雨水漫进屋子浸湿书卷的光景,竟会有...
    海拉尔多雪阅读 518评论 0 1
  • 这首诗的原型是漫画界画圣井上雄彦花了十余年创作的《浪客行》中的宫本武藏。大学时候看了吉川英治写的小说《宫本武藏》,...
    彭彦熹阅读 32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