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调休,连着端午,开启了向故乡的一路狂奔。临行前,把粽子给包了,算是提前过了一下端午节。
包粽子真是一项技术活。小时候,我对啥都好奇,都爱围着驻足观看。可是,看了奶奶包了十几年的粽子,从还没上小学到初中毕业,说来惭愧,看是看得很懂,自己实操起来,仍然一脸懵逼,笨手笨脚。包出来的粽子,卖相不好,形状不佳等倒在其次,最要命的是,一下锅啊,边边角角开始漏出糯米。实在是一个活生生的“事故现场”。
包粽子的技术难点就在于边角的处理。你包的角度,放料的多少,包括你绑绳子的手法,都决定了你粽子的好看度和密封度。会不会漏米,能不能成形,都在你手掌的翻转之间。
早上,把浸泡好的糯米,粽叶,还有各种香菇、红枣、猪肉等调料都准备齐全之后,我们正式开始了包粽子的大工程。
前期粽子的热水熬煮,红豆和糯米的冷水泡软,还有香菇的翻炒加工,猪肉的调料调味等等,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厨房私活,这其中没有多少困难的地方。
难的地方,就在于拿起粽叶开始包的那一刻。我们俩观摩了好几个视频,都无法十分传神到位地掌握。可能,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鸿沟在,看懂了也不代表你就真的会了。
但是不气馁,一个一个尝试着,不断从丑包到相对美一点,不断从有开小缝,进步到慢慢裹紧弥合各个边边角角。这其中,大有乐趣在,也大有学问在。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经典台词,犹言在耳!的确,我们现在就是在洞明包粽子这世间事,也在尽可能参透其中的门道和学问。
我从来不擅长手工,典型的心灵手巧的反面派。手头的细活,用显得很是笨拙,边包边感叹,如果拿捏这粽子,像转动手中的笔杆子一样,同是轻松,自然和随性,那该有多好呀!
想是想,不懂的到底要学。也只能硬着头皮,一点点地学着包粽子。
我们看了不下三个视频,短的长的,详略的都有。里面的实操,有一个词,或者量度,特别让人耳目一新,长久牢记:粽叶毛边相扣,折压成小漏斗装糯米的部位时,记得把住“三分之一”处……
这仅仅只是入门时候的冰山一角。弄出了盛糯米的漏斗形状之后,开始进行糯米和粽子馅儿的填充。这一部分倒是没有啥难点。慢慢地,最难的部分终于来了:折边角,捆绑绳子。
对于这两个步骤,可真有的一说的。折边角最是考验手势和手感。一开始,我们都没找到门道,折的角五花八门,有三角形的,牛角的,锤子状的……看完自己的“杰作”,自己禁不住一笑了。没办法,就摸着粽子角包粽子吧,多尝试自然就慢慢变好。我们自己安慰着自己。
折完角后,就要把它捆绑结实了,然后将它们一个个放锅里炖。这一关,最是能见证你捆绑的结实度了。索性,从头至尾,包完了甜的和咸的两种粽子,先后分三次下锅煮,还没有发现漏米在锅中的。
从备料,开始包,到包完30来个粽子,花了三个多小时。这时间确实有点贵,好在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有时候“不做无为之事,何遣有涯之生”,生命就是一堆体验的总和。第一次包粽子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美好了。
包粽子记趣,趣记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