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在光明应当吻着大地的时候,黑暗却将地面掩住了,这究竟是黑夜的胜利呢,还是白昼的羞耻?
时间回溯,这一周我观看了恐怖片——《恐怖歌剧》,我对其中不能直接说出名字的歌剧麦克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悲剧命运的顶峰
作为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麦克白》同《 哈姆雷特 》、《 奥赛罗 》、《 李尔王 》被公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 四大悲剧 ”,莎剧评论家S·C·波尔曼:在莎士比亚用史料创作的悲剧里,《麦克白》达到了顶峰。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麦克白》就能成为悲剧佳作。其实《麦克白》动人心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呈现的是一种人类悲剧的共性。对比莎士比亚的其他三大悲剧,无论《李尔王》、《奥赛罗》,还是《哈姆雷特》,其人物身上的性格缺陷都是独立的、个性的:奥赛罗的多疑,李尔王的虚荣、哈姆雷特的延宕,无一不是和具体的情境及其欲望对象交缠编织在一起的。而麦克白的野心不同,除了权力、地位这种在文本中具象化了的野心追求,他还象征着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追求,负载着人的软弱、顽劣、贪婪等缺陷。而麦克白在这场欲望追逐中走向了一切意义的对立面。他的失败,他的仓皇而亡的命运,带给观众一种寂灭和空无的悲剧的美。从格里菲斯、梅里埃到奥森威尔逊再到黑泽明再到贝拉塔尔再到罗曼波兰斯基,无数导演痴迷于麦克白的形象,并按自己的想象重塑、翻拍着《麦克白》,它诉说着人类因脆弱和忧惧而不断寻找着欲望的填补带来的永恒的失落,如台词一直复述的:人生如同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
毫无疑问,麦克白的悲剧原因是复杂而又多样,我们不能否认麦克白作为苏格兰最英勇的将军,他是充满智慧和富有力量的,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女巫短短几句昭示之中,雄心变成了野心,命运和悲剧的线索如同一张大网,牢牢的罩住了麦克白,他无法挣脱,也无能为力。
艺术之外
其实这个悲剧不光在文学性上是一个独特的巅峰,更为人所知的,其实是围绕麦克白的一些奇闻,
第一次公演时, 为饰演麦克白夫人专设的男演员忽然重病去世, 不得已作者自己亲自上演麦克白夫人. 最后英国国王James I 对表演大感不悦将麦克白禁演五年.
在1672年的阿姆斯特丹公演上, 饰演麦克白的演员把应当是舞台道具的匕首换成真的匕首, 在观众的目光下把饰演邓肯王的配角演员杀死.
1849年在纽约军动一时的新闻, Astor Place的暴乱. 当时的纽约, 在两间距离步行不到20分钟就能到达的剧院, 为了竞争在同一个晚上同时间上演著麦克白的公演. 而悲剧就在当晚发生了, 双方饰演麦克白的男演员的戏迷因为对对方的不满及不公道引起了几场暴乱. 暴乱中, 有31人惨被活活踩死.
1865年美国总统林肯在一个聚会的时候在朋友面前朗读了麦克白中邓肯王被暗杀的那一幕, 几天后林肯就遭被枪杀死亡.
1934年欧洲演员Malcolm Keen无法在台上开口说话, 随后他的替生亦发起高烧要送院治理
1937年名演员Laurence Olivier险些被从台上掉下来25榜重物件压倒. 而他的导演和女主角在去剧院途中车祸身亡. 分别在试演和公演的时候总共有两个人突然心脏病发. 其中一个是剧院的老板在试演的时候心脏病发死亡.
1942年又一次麦克白的舞台制作中, 三名演员意外死亡兼服装及布景设计师自杀身亡
听闻戏剧行业内有这样一条传闻,每个人都说,我们谈论《麦克白》的时候,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用一些其他的名讳进行指向,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似乎也为它蒙上了一层阴暗的血腥色彩
麦克白的野心在故事的最后被终结,世俗的权力与他无关,也许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