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以前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爸妈开了一家自营的普通小超市。
那会儿虽然条件不好,但李想的父母还是一直觉得,孩子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于是她被送去当地一个还算可以的小学上学。
当时李想接触的小朋友们也都是在上小学的同龄人,他们大都没有过多的恶意,只分“我和你在一起玩的快乐不快乐”,不分“和你一起玩,我会觉得降低了我的格调”。
李想也是小孩子,她懂的并不多,但她也能区分出自己家的家庭环境和当地其他同学的家庭环境是不一样的。
这孕育出了她未来比别人更多一份的敏感多疑的情感。
上小学的时候,李想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她的班主任杨晓静其实对于她并不怎么在意,甚至有时还会带有一点刻意忽略、贬低她的特殊对待。尽管李想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和班里的班长也差不了多少。
那个时候,就算李想比旁人更加敏感,但她的心思也总体还是单纯的。小李想思来想去也不知道为什么她的班主任总是会对自己带着那一点贬低和瞧不上眼。
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也许是她还不够优秀。
谁小时候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夸奖啊?于是小李想就总是想着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考出更好的成绩,这样说不定她的老师就会更看重她一点。
开家长会的时候,各个同学的家长都会询问班主任杨晓静自家孩子的情况,李想的父母自然也不例外。小李想注意到了,她的班主任似乎并不怎么把她爸爸妈妈的询问当作一回事,只是随口应付了他们。
李想有点失落,她问爸爸妈妈,“我明明很听老师的话,可老师为什么不和你们多说说我在学校的情况呢?”
妈妈温柔地看着李想,眼里流露出无奈:“妈妈爸爸都知道李想是很乖的,咱们只要脚踏实地,自己尽力做好就好啦,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和我们无关。”
李想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当初李想一家是在一个小城市,小学五年级快要结束的时候,李想的爸爸为了更好的发展,带着他们母女一起转辗到了一个更大的城市。
因为李想的小学还没有毕业,所以随之面临的就是她的转校问题。李想的爸爸依然觉得,就算是到了大城市发展,也还是要保证她良好的学习教育。
他利用了他做生意的人脉,把李想送进了一个比她原来所在更好的小学。虽然是一所小学,但她也同样需要入学测验。
其实小李想原本的成绩就很好,她的学习认真,功课也从来没有落下,所以她的测验结果还不错,能够支持她在新学校开学的时候被分到那里最好的班级进行学习。
李想无疑是开心的。
转校还需要回原来的小学办一些手续,加上李想原来的那所小学离放假还有一场期末考试,虽然李想下个学期已经可以转到新小学上学,但是她的爸爸希望她可以有始有终。她最终还是回去了。
回校以前,李想的妈妈告诉她,让她准备好给每位同学的离别礼物。因为这一次的告别以后,大家很有可能以后会再也见不到了。
她们买了一整箱的糖果,打算一人一包分给她的老师和同学们。
虽然不贵,但是妈妈说这是她们的心意,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第二天,李想回到了原来的小学,她把糖果都分了,她的同学们笑着对她说谢谢,表示了他们对李想的不舍得,李想和他们每个人都紧紧拥抱了一下。
还剩下的几包糖果,那是李想准备分给她的老师们的,她打算在他们进教室的时候给他们。李想的任课老师都乐呵呵地收下了她的糖果,还对她说了谢谢。
班主任杨晓静是最后来的,李想同样地把糖果递给了她,可她只是瞥了一眼,接过来后随意地放在了讲台的边角上。
李想不清楚她为什么不收她的糖果。
李想正坐着准备开始在这里的最后一场考试,杨晓静把她叫了出去。
“你是转到那个xx小学吗?我上网查了,我也查不到那个小学的资料,应该挺一般的吧。”李想听见她的语气有点奇怪。
“不是的杨老师,你记错了,我不是那个小学......我的爸爸说我要去的那个小学还是蛮不错的......”李想答。
她知道李想进行过分班测验,于是转头问她考试结果,“那你那时候去那边的考试,结果怎么样?”
“挺好的,我的数学语文都拿了满分。”说到这里,李想觉得有一点开心和小骄傲。
但她看见班主任只是淡淡瞥了自己一眼,除此之外,她的脸上并没有什么其他表情,为什么呢。
李想不知道,但是那种熟悉的瞧不上眼的感觉又一次萦绕在她的心头。
考完了试,李想坐在从前的位置上趴着发呆,看到了班主任走到了班长的身边跟她谈话聊天。
羡慕,李想很羡慕。
羡慕班长能够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重视,羡慕她们之间亦师亦友的感情,羡慕明明她们成绩一样,但她拥有的却是跟自己截然不同的待遇。
李想心里只是低落地想,可能真的是我不够好,我可能真的有很多地方比不上班长。
课间有她的同学跑过来和她聊天,他们问李想,“你真的要转走了吗?”
她点点头。
“你要去更好的城市的小学吗?刚刚我听班主任和班长在说这个。”
李想不解,“他们说我什么了啊?”
“老师说,你要去一个还挺好的小学,她让班长好好学习。”
她还是很疑惑:我去更好的小学读书,跟班长好好学习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没有关联的事情扯在一起。
“老师和班长说,连你这种人都能去到更好的小学读书了,测验成绩还不错,那班长一定有更好的水平啊,所以她让班长继续好好读书。”同学的话语很童真,似乎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错的地方。
可那在李想听来却无比刺耳,甚至像是烙印了一个疮疤在她的脸上,丑陋,低俗,不堪。
什么叫“连 你 这 种 人”。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低人一等吗。
小学的试卷批改得很快,下午就知道了成绩。不出所料,李想的成绩很不错。
临近放学的时候,班主任一份一份地分发试卷。最后她站在讲台旁,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应该都知道自己的成绩了,好。咱们班下学期有一位同学要离开,大家都知道了吧,就是李想。”
她顿了顿,而后又继续开口:“老师呢,对李想同学的印象就是一个成绩中等的同学。有时候呢,李想你的考试也会考得不太好,所以这次你的转校,老师希望你能好好考虑一下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毕竟到了那种小学,你的功课可能会有些跟不上。”
她说完这句以后,竟没有再多的其他话了,只是转身准备走到教室后方。
那包被她接过后放在讲台角落的糖果,也不小心随着她转身的动作,被碰落到了满是灰尘的地板上。
李想觉得她似乎是听懂了,杨晓静的每一个字都砸在她的心口上。
原来在杨晓静眼里,尽管她的成绩优良,也都配不上被称作是一个好学生。
当时的小李想敏感而单纯,她很善良,却低估了旁人无端的恶意。她从未想过那是别人的原因,她只能认为,那是自己的错。
从那一刻起,她多了一种除敏感之外的其他情感
——自卑。
那是杨晓静在年幼的李想身上刻下的长久无法消除的烙印。
它恶意深重,它深入骨髓,它环绕无息。
从此之后的日日夜夜,它像肮脏杂生、紧紧缠绕着她生长的藤蔓,它像被杨晓静用火在脸颊上燎过以后留下的丑陋烙印。
不久后,李想进入了新的小学。
新同学都很友好,只是她已经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了。
但这没有妨碍李想的学习态度,她依然很认真、很努力地学习功课,在最好的班级里也能拿第一。
开心吗?当然。
可她却不期待老师的重视了,李想开始觉得是自己配不上大家的赞扬。
我应该是透明的,不会引人注意的,因为我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我并不比别人耀眼。
这是李想脸颊上的烙印,更是她心中抹除不去的疮疤。
李想的爸爸运气不错,在换了一个新环境发展以后,他们一家的生活条件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好。
在李想成长的路上,她经历的事越来越多,遇到的人也越来越不同。
走在路上遇到沿街乞讨的人,逛商场的时候碰见两个手牵着手的同性恋人,上学时期偶然相识的患有焦虑症的同学......
她能够注意到,有人、甚至是有很多人都用嫌弃、厌恶的神情面对着这些人,她总会隐隐觉得这种神色十分眼熟。
是什么呢?
是从前杨晓静看自己的眼神。
是歧视,是看不起,是无端的恶意,是觉得他们低人一等。
可是他们做错了什么吗?
他们对于别人构成了额外的伤害吗?
他们在滚滚浮华红尘中努力生活,这妨碍到别人了吗?
世间的美好总是大过于黑暗,但有时往往就是一点无端的恶意,会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单纯的人伤得最深。
恶意的滋生没有方向,可以是歧视,也可以是针对,更可以是看不起。
它畸形,它丑陋,它肮脏。
它降临在对方的身上的原由,可能是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也可能是一个人的不合群,更可能是一个人的贫穷。
李想一点一点长大,在途中,她也接受到很多的善意。
她会隔着那不堪的烙印被治愈、被温暖。
可那层烙印时间久了,却像在她的脸颊上生根发芽,长在她的身上,难以根除。
尽管李想长大以后明白了“我是值得的”“我努力了,我配得上一切赞美”“我应该自信一点”这些道理,但她面对夸赞时候的第一反应,已经是下意识的“我不配”了。
当时的小李想他们一家人,就像那时的告别礼物——那包汇集了真心实意的糖果。
糖果被随意扔在角落,就像他们的真心能被随意践踏,最终被灰尘覆盖。
在杨晓静的眼里,她歧视他们的一时贫穷,笑他们的不自量力。连带着他们的真心在她眼里都一样地滑稽可笑,一文不值。
李想从那以后,会因为杨晓静的话自卑,会因为脸上的烙印痛苦。
而杨晓静,可能在她的眼中,这只不过是一次再微小不过的歧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