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个朋友问我,她家的孩子就是不爱读书,这事怎么破?我反问她:“你平时读书吗?”朋友哈哈一笑:“我~不读书,我早过了该读书的年龄,我就没长个读书的脑子!”我不由地想起了前段时间火遍朋友圈的那张照片:候机大厅里,外国人捧书在读,而中国人从大人到孩子在玩手机。有人批评说,国人读书少都是因为教育现状所累,因为大多都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而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许就跟我那个朋友一样,是被想当然的“没有读书的脑子”这样的的自我认知所累吧。
据一份公开的资料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不过,有一位叫高荣成的韩国人看到这份统计数据,也不满意。但他既没有批评,也没有找借口,而是默默地做了一番研究。用大量实例和科学数据证明了“没有天生会读书的大脑”,但是后天绝对有方法练就会读书的大脑!高荣成把他的这些研究都写进一本书里,叫做《极致阅读手册》,希望大家看了他的书以后,可以愿意改变,学会读书这件事。
高荣成被称为韩国版“罗胖”,是一位职业读书人,也是作家、阅读写作推广人,儿童教育专家。高荣成在《极致阅读手册》这本书里,并不是堆砌干货,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更是融贯了最前沿的脑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多种理论,通过大量的故事,和人文科学实验资料,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相似的思想和行动之源的大脑,会读书不是天赋,爱读书也不是天生的习惯,有许多的方法和技巧,人人都能学得会,只要多加练习,谁都能练出一个会读书的大脑。这个角度是一般的阅读方法论的书籍里少有的,也是我感觉最有意思的部分。
生活的意义不是发现自我,而是创造自我。
-----------萧伯纳
一、在开始学习之前,先打破“我的大脑不适合读书”这面思维的墙,突破自我认知
有一种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思维定式,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定式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倾向于去寻求有效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而定式型思维的人会习惯于自我设限。
高荣成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定式型思维”的人,给自己设定“1年读50本书的目标”总也完不成,还对自己失望不已。这时为了让自己好受点,就产生了“我没有读书的大脑”这样的想法,以让自己的内心“自我合理化”。这恐怕也是大多数秉持这种观点的人的“通病”吧。
后来他打破了界限,调整了想法为“不给自己设界限,只要脚踏实地地努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做到。”居然慢慢让自己变成了“成长型思维”的人,将失败看成是变得更好的过程,结果每年读书量更是远远超过了50本。
根据德韦克教授“脑的可塑性”原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自我认知,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人。而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开展读书活动的关键。好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在读书的路上,就算成功了一半。
二.想拥有读书家的大脑,让我们用以下9种方法多加练习吧
1. 多读
“多读”虽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是根据“马奇诺防线”理论,“多读”的数量可以定在1年50本书。事实上,只要开始行动,保持正念,这并不难做到。高荣成还给大家提供了一些Tips,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
(1)让自己固定在读书环境中
(2)从“系读”开始,即先确定自己喜欢的某一领域或主题,分类深入地读书
(3)在读书习惯养成之前,尽量不要挑战超过400页以上的书
2. 泛读
泛读,就是不限于某一主题或题材,广泛多样地阅读。
泛读可以带给我们3种变化:
(1)让我们更加具有批判思维
(2)更有创造力
(3)让我们变得更谦逊,更具有世界视野
3. 慢读
早期儿童往往是模仿父母的读书行为而开始阅读的。有爱和陪伴的亲子阅读会让孩子开启阅读的大门,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一份爱,这份爱引导着孩子继续他们的读书行为。孩子会反反复复地读一本书,不厌其烦地要求父母讲很多遍,在慢读的过程里完成认知和思考。
高荣成在《极致阅读手册》这本书里,为我们总结了高效的6段式慢读法:
(1)选择慢读书籍,小学生最好选择语言表达丰富的国内小说,首选文学经典。
(2)反复阅读,最少读3遍
(3)派生阅读,读与慢读书籍主题相近的其他图书
(4)按章节概述,这个可以锻炼把握核心的能力
(5)按章节写下自己的思考(这个有点像我们说的拆书)
(6)写文章
4.观读
福尔摩斯说:“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观察。”观读就是一种帮助我们去发现的阅读方式。
可以是在读书过程中吸收作者的观点,就好比是用作者的视角去看世界;
也可以带着一定的观点阅读,在读书中找到共鸣,或者发现不同。我们想着某一概念时,会更快地捕捉到与之相关的信息。比如,有实验表明,饥饿的人读到“蛋糕”等食物类的词汇时,敏感度更高。而发现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甚至批判。这也是一种成长。
5. 再读
日本历史文化评论家松冈正刚说过:“读书不读第二遍,不算是读书家”。对于一本书来说,读者永远是陌生的。因为当你读完一遍以后,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你了,就像是一场“自我时间的旅行”,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年轻的时候读《红楼梦》时,最喜欢宝钗,就讨厌一出场就酸溜溜哭啼啼的林黛玉了,但是当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再读《红楼梦》,感染我的反而是真性情的黛玉。
高荣成推荐了“三一定律”,即读三本新书,然后重读一本经典名作。不妨试一试。
6. 笔读
这有点像是我们常说的“笔记读书法”。边读边在书上划线、贴标签、做标注,甚至读完以后做思维导图,或者写文章。我想到日本的奥野宣之写过一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算是更详细的做法了。总之,跟随读书记录下来的阅读备忘录,是积累下来的宝贵素材,会帮我们催生新的灵感。高荣成写的书里面,几乎都有受到自己前面写的书的影响,他的读书备忘录给了他作家身份继续前行的动力。
7. 朗读
央视《朗读者》这个节目火的时候,掀起一股朗读热。朗读给文字赋予了灵魂,把读书活动将视觉和听觉、感知等结合在了一起。朗读,还是“坏文章的终结者”。我们写完文章,自己大声朗读一遍,就可以找到默读所难以发现的问题。
高荣成在这一部分也提到读书小组的必要性,大家把读的书,用语言讲述、讨论,一起朗读书中优美的段落,这种社会性的抱团读书活动本身也是帮助我们更加热爱读书的好方法。
8. 难读
正是因为大脑有可塑性,多读书就会有读书的大脑,总上网就会有上网的大脑。记忆力、词汇量,包括自制力都可以成为读书活动的前提。
昨天跟朋友聊天时,朋友在讲最近播放的影视剧集,我发现我都不知道。儿子告诉她说“我妈妈爱读书,不爱看电视”。我才意识到,我这两年恢复读书,越读越喜欢,越读越发现有更多的好书要读,竟然完全放弃了我曾经喜欢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了。如果开始就以“读书难”给自己设限的话,恐怕就很难开始了。
当然,如果帮助自己解决“难读”的破坏因素,消除那些抢夺读书时间的诱惑,可以试试“规避电视”。我一个朋友培养了两位酷爱读书的儿子,她介绍经验时曾经说过,“我们家没有电视。”
9. 掩读
这是指的合上书之后的读书。
一个含义是“超越阅读”,将读书内化的过程,在读书后经过自我思考,通过写作,聊天、演讲等方式向他人传递书中的思想,属于输出式的学习。
另一个含义是“跳出阅读”,指的合上书后的闲暇时光。高荣成提到一个“读书后睡觉”的方法,让睡眠甚至是梦境帮助我们将读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也许还会产生新奇的点子呢。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闲暇是所有财富中最好的财富”。
三、学以致用,用 “观读” 和“掩读” 的方法来“重读”这本书
如果你想通过普通阅读《极致阅读手册》这一本书,就掌握所有的方法,并从此就能够成为“读书家”,那也未必尽可。首先,你学会了多读、泛读、慢读、再读、笔读、朗读等很多办法,如果不行动,那等于没有学。
其次,高荣成老师讲述那些方法的时候,并不是生硬的列举干货,甚至有人在通读全书后找不到期待中的更多的干货,我觉得这也恰恰说明我们使用了“不会阅读的大脑”来读这本书。因为书里面的那些实例和科学实验,细细品读,甚至合上书“掩读”,用了老师讲的哪怕其中一个方法试着重新读这本书,就会发现,那些方法自己也可以总结出来,人生都得到了启迪,因为可以把读书的方法用在学习和成长的各个方面啊。
让我们带着开放的成长型思维,重新读这本书吧,谁都可以拥有会读书的大脑,只要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