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北山楂、山里红果、鼠楂、粱梅、赤枣子、鼠查、茅楂、猴楂。
药科——蔷薇科植物山里红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东北、河北、河南等地。
药类——消食。
药性——微温。
药味——酸、甘。
入经——肝、脾、胃。
功效——健脾,消食(主消油肉食积),行气,消瘀。
主治——高血脂症,肉食积滞,小儿乳积,产后瘀血腹痛,脘腹胀痛,痛经,痢疾,泄泻。
现治——心血管病,腰痛,腿痛。
参治——滞血痛胀,气块,血块,结气,积块,痰积,癥瘕,经闭,脾虚,痞满,吞酸,湿热痰饮,肠风,睾丸偏大肿痛,颓疝,疝气疼痛,绦虫病,漆疮(煮汁洗)。
药理——活血,下气,宽膈,健胃,强心,促进消化,利大小便,增强免疫,抗菌,止痛,防癌,降压,降血脂,降低血清胆甾醇,抗氧化,保护心血管,防治心血管病,增加冠脉流量,收缩子宫。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服人参者忌之。脾胃虚弱者慎服,气虚便溏者忌服,虚病忌之,羸弱者忌服。
自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