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才女
春秋:庄姜
西汉:卓文君 班婕妤
东汉:班昭 蔡琰
西晋:左芬 苏蕙
东晋:谢道韫
南北朝:鲍令晖 韩兰英 刘令娴
唐代:上官婉儿 刘采春 薛涛 李季兰 鱼玄机 李冶
五代:花蕊夫人
南宋:李清照 唐婉 管道升 朱淑真 吴淑姬
元代:郑允端
明代:方孟式 朱中楣 薛素素 沈宜修 叶纨纨 叶小鸾(叶纨纨 叶小鸾姐妹均为沈宜修之女) 柳如是 沈九娘 商景兰 阮丽珍 方维仪 黄娥 李因
清代:汪端 席佩兰 贺双卿
历史上出名的才女是从春秋时期的庄姜开始,庄姜是齐国公主也是姜子牙的后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可见庄姜还是一个大美女,历史上孔子都对庄姜的才华和品德赞不绝口,朱熹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诗人,在《邶风》中开篇五首诗是庄姜所做,比如名垂千古的名篇——《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后面的战国时期和秦朝倒是没有出现什么有名的女才女,西汉时期出了卓文君和班婕妤。
我们说卓文君可能只记得凤求凰和司马相如,其实卓文君自己就是一个才女,她不仅精通音律同样文采斐然,比如《白头吟》,其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
班婕妤是东汉汉成帝的妃子,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大多失传,流传下来的有《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
班婕妤同时是班昭的祖姑,班昭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她是扶风安陵人,东汉的史学家、文学家,也是闺塾师的祖宗级人物,她是最早开始给大家闺秀上课的闺塾师。
班昭的哥哥写《汉书》的时候没有完成便死了,班昭奉命接替哥哥续写《汉书》,后来汉和帝多次招班昭进宫给皇后和贵人们上课。她的作品存世只有七篇,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东征赋》和《女诫》。
其中《女诫》堪称后世女子行为规范百科全书,书中详细书写了一个女孩子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行为规范,这本书也是古代女子必学的一本书。
当然东汉出名的还有蔡琰,不过蔡琰的诗词流传下来的很少,反而她在音乐上的成就被人津津乐道。
西晋时期出名的女才女是左芬 、苏蕙,不过她们都比不上东晋的谢道韫。
谢道韫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还是王羲之的儿媳妇。《三字经》当中有一句话“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这句话是说谢道韫文采很好。
不过谢道韫没有什么诗词流传下来只有世说新语当中有一个记载,说的是谢安让侄子们用雪来写诗,谢安的侄子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精妙的比喻受到当时文人的称赞,往后才女就被成为“咏絮之才”。
不过你不要以为谢道韫是一个弱女子,谢道韫出生在东晋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而且出生将门世家可不是普通的弱女子,在孙恩叛乱的时候丈夫王凝之守城不力兵败被杀。
谢道韫听到敌人破城之后安抚家人,带领家将冲出门外奋勇杀敌,最后力竭被捕,堪称巾帼英雄。
南北朝的时候出名的才女是鲍令晖、 韩兰英、 刘令娴,隋唐出名的才女是上官婉儿、 刘采春 、薛涛 、李季兰、 鱼玄机、 李冶,其中上官婉儿和薛涛、鱼玄机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就不说了。
我们说一下李治,李治是唐朝诗坛上享誉盛名的女诗人,曾多次受到皇帝的召见。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李治容貌俊美从小就显露诗才,六岁的时候就写下一首咏蔷薇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却",谐音"嫁却"。当时他的父亲当时认为她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
结果真的如他父亲所言,李治成年之后私生活比较糜烂,当然这只是在当时看来李治的行为离经叛道行为不端。其实唐朝的著名才女私生活都比较遭人诟病。
从春秋到唐朝出现的才女其实不多,才女真正多起来还是在宋朝开始,宋朝最出名的才女就是李清照了。她是婉约词派代表,我们中学课本上都有李清照的诗词,历史上对李清照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到明清时代出名的才女就更多了,这个时期还衍生出两个流派的女诗人,一个是闺秀派诗人一个是名妓派诗人,明朝的时候名妓派诗人名声是最响亮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秦淮八艳了。
秦淮八艳当中的柳如是、李香君、董婉儿、陈圆圆等等都是轰动一时的人物,其中柳如是嫁给钱谦益之后多次替钱谦益写诗。
明朝之所以是名妓派诗人比较出名是因为明朝的士子喜欢逛青楼,这些名妓耳濡目染和这些才子交流久而久之就学得满腹经纶,后来青楼根据风向着重培养青楼女子诗词方面的能力,好让她们和那些名士有共同语言。
到了清朝那些才子都不去青楼了,青楼自然也就不着重培养青楼女子诗词方面的能力,反倒是闺阁派繁荣起来。闺阁派的诗人都是以家族为团体,组成一个个文人圈子,因此闺阁派的诗人都是沾亲带故的。
明末清初的女诗人沈宜修、 叶纨纨、 叶小鸾就是母女,叶小鸾的姑姑、姨母、表姐等等都是当时比较出名的闺阁派诗人。
叶小鸾流传下来的有诗集《返生香》,比较可惜的时候叶小鸾在快要出嫁的时候郁郁而终。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在唐以前历朝历代才女都是比较少的,到宋以后才大批量的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要从个个历史环境来看,唐朝以前认为女孩子吟诗作赋是心思不定的表现,不符合女子的行为规范。女子要学的正道是歌舞。就像李治,李治六岁的时候做了一首诗,被她父亲说是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
当时的人认为能歌善舞才能够吸引男人,看历史剧大家应该知道唐以前出名的女孩子都是以歌舞见长的,不管是西施、貂蝉、昭君、卫子夫、赵姬、赵飞燕、杨玉环都是能歌善舞博得男人的喜欢。
宋朝以后才女之所以大批量的出现主要是科举制度的盛行。
一方面科举制度盛行导致宋朝所有的家庭都将男孩子关在家里读书,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请家庭教师教自己的孩子,但是没有条件怎么办呢,只能自己教。
不过不是父亲教而是母亲教,因为父亲要外出工作养家啊。母亲就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至少孩子的启蒙教育是要负责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是她母亲教出来的,欧阳修早年家里非常穷困,买不起笔墨纸砚也没钱找家庭老师更上不起学,他母亲只好自己在家教育小欧阳。
欧阳修的母亲在院子里以沙为纸、以棍为笔教导小欧阳读书习字,欧阳修也争气小小年纪就高中进士光宗耀祖。
欧阳修的事迹被人广泛传播之后激励了整个宋朝的寒门学子,从此宋朝开始加强对女孩子的教育,有了这个基础出现宋朝出现才女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明清时代延续了宋朝的传统,不再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些大家闺秀在闺房之中组成一个个小小的文学学习小组,然后通过姻亲关系组成文学圈子,慢慢的衍生出闺秀派诗人。
另一方面科举盛行导致读书的人也多了起来,各种书院、私塾遍地开花,这些文人学了一肚子诗词歌赋总要有地方发泄啊。
不知道是谁发现可以再青楼面在青楼女子面前秀自己的文采,于是文人雅士蜂拥而入,最出名要属柳三变了。
青楼为了迎合这些文人雅士的自然加大对青楼女子的培养,慢慢的形成了名妓派诗人,这一派到明末秦淮八艳时期达到巅峰。
也就说说中国古代不是一开始就鼓励才女的,相反在宋以前还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后来才变成女子有才才是德。这都跟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是科举制度造就了才女这一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