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5 周一 晴
中午去接梦时,听到一个高一新生和家长的对话,感慨万分。
孩子:“妈,有人民币吗?”
妈妈:“干嘛?要多少?”
孩子:“买练习册,必须要用人民币,没法划卡。”
妈妈一脸的无奈:“你花钱也太多了,这才几天啊,已经给你一千零六十元了,再这样花下去,咱这学上不起了,退学吧。”
孩子笑着问:“那你让我一天花多少钱?”
妈妈说:“十块”
孩子继续向妈妈要钱:“妈,给我两百元人民币吧!”
妈妈讨价还价:“一百,今天我只带了一百,多了也没有。”
最后,妈妈给了孩子一百元钱,孩子乐呵呵地往宿舍走去。这时一个家长走过来跟孩子妈妈说:“你儿子够懂事的了,你没听他刚才说学校的饭菜太贵,他都不吃贵的?”,孩子妈妈说:“没想到上高中要花这么多钱,这才几天啊,就花了一千多了。”。我听着她们的对话,心想,这真是新生的家长啊,不管这个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花钱的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花大钱的时候还在后头呢,如果孩子花这点钱就觉得受不了了,到高三时,这个家长非得崩溃不可。
听梦说,一中光食堂就有四个,菜不但贵,而且给的量还特别少。梦是个饭量很小的孩子,一顿都能吃两个菜,可想而之,那些饭量大的孩子一顿能吃几个菜?据说学校食堂里的荤菜五、六块一份,素菜也要三、四块一份,一个孩子一顿饭就得十多块钱。小纪说他儿子一个月要花二千多,大部分都用来吃饭了,她说她儿子一顿早餐就要花七块钱呢!学校还有小卖部,里面孩子们吃的东西应有尽有,而且价格比校外超市最少要贵20%-30%,有的要贵40%多呢,但不管多贵,孩子们也都络绎不绝地来买。孩子们除了吃饭要花好多钱,还有书费,学习资料费随着年级的增高,也越来越多。梦开学这几天交假期补课费,卷子费,练习册费,加起来已经七、八百了。说实话,如果家庭困难,连一个高中生都供不起,这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现实情况确实如此。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上学那会儿,一个月二、三十块钱就够了。才过去二十多年,即使人民币再怎么贬值也不能差出这么多吧?总之,就一个感受,现在的家长太不容易了,供一个上学的孩子太不容易了,高中就花这么多钱,大学花的会更多。尤其是那些考上三本,甚至专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花着高昂的学费,却学不到什么知识和技能,毕业即失业,还得回家继续‘啃老’,想想真替那些家长辛酸。
那些三本以下,包括三本的院校太容易考了。高考750分满分,300多分就能上一个三本,200多分就能上个一专科,美其名曰都叫大学,这种大学学费昂贵,师资质量薄弱,学校管理也问题多多,在这种学校上学的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呢?听朋友说原来设计院有一个燕大毕业的研究生,在院里计算站工作,没什么工作能力,整天嘻嘻哈哈的,后来托人调到一个原本是个中专学校,后来升格为二本的一个高校做老师,教机械电气自动化课程。他原本是学机械的,电气并不是本行,没办法,他只能在给学生上课之前先跟别人学,学完之后再给学生去上课,跟着这样专业水平的老师,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小纪说她认识的一个人,在研究院评上高工后就辞职了,现在也不工作,每天在家打麻将,但因为她是高工,就被聘为一个高校的客座教授。这样水平的高校,这样水平的大学教授能教出什么高质量大学毕业生?这样的毕业生毕业后不失业才奇怪呢?这叫什么,叫误人子弟!
现在的普通的大学教育已经被钱给“忽悠”疯了,已经完全背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有时候感觉家长真的可怜,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节衣缩食地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交给学校,培养孩子,把孩子和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大学教育上,可现在的大学有多少能不负家长们的重托,给孩子们一个美好未来的啊?当然,那些名校和一本院校应该还不错,孩子们在这样的大学才能学到‘真本领’。超君说她每天都要学习到很晚,比上高中的时候还累。这样努力学习四年的大学毕业生和玩儿了四年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以及未来的命运自然会完全不同。所以,高考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学,这样家长辛苦一生为孩子花的钱也算是没有白花,否则,家长们真是太可怜了!
路上我跟梦说了那个高一新生和家长的对话,告诉她说,那个家长让她儿子每天花十块钱,梦听到这里笑了,说:“这怎么可能呢?在学校一盒冰淇淋就要七块钱呢!”。我听了生气地对梦说:“有多少同学像你似的天天要吃七块钱的冰淇淋啊?你以后能省着点花钱吗?你不知道家长挣钱很辛苦吗?”,梦撇撇小嘴,不言声了。我不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也并不一味地娇惯孩子,梦都尚且如此,那些被娇生惯养的孩子又会怎样呢?我想想都会惊颤得一身冷汗……
精彩评论:
1楼 乐而思蜀 :昊每月我就给他800元,基本够用,有时他为了买自己想要的电子产品,就从这里省。看来秦皇岛一中的消费水平要比这边高。 现在中国的大学真是背离了教书育人之根本,我认识好几个浙大的教授,心思都用在搞项目挣钱上。那真是富有,2000多万的别墅都有。
我:今天上午我看了电影《高考1977》,特感动,1977年的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那时的高考对于每个考生来说很神圣,很庄严。三十多年过去了,高考对于孩子们来说依然庄严、神圣,但我们的大学教育似乎变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