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讲到,爱是行动,不是感觉。我想说,不能再同意更多。
现代人几乎每天都会把“爱”字挂在嘴边。那什么是“爱”呢?
特意去翻了一下百度词条。“爱”是一个会意字,它的繁体字由“爪”、“冖”、“心”、“友”四个部分组成。“爪”就是动物的爪子,意为“抓”;“冖”字是个部首字,表示一块幕布,意味着覆盖;“心”,指心脏,表示内心的活动;“友”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本义就是“朋友”、“友好”,又可以引申为“相亲近”。合起来说,“爱”的字义就是抓住朋友或亲近之人的“心”。
所以说,“爱”不只是一种浓烈的情感,它的本义,应该是一个动词,只有以心换心,才能抓住朋友或亲近之人的心。真正的爱,应该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无微不至地爱护孩子,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爱,爱的感觉由此而生。就像世间最美的爱情,最初的相爱也许是一种感觉和吸引,但是,想要维系这份爱,必须靠持续的行动来支撑。
为人母之后,我才懂得,即便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也只有亲力亲为地去抚育他,陪伴他,这种母爱的感觉才会越来越强烈。如果只生不养,没有这种持续的无私的辛苦的付出和牵挂,虽然也爱孩子,但这种爱始终是疏远的。就像很多男人,初为人父的时候,对孩子的爱是比较浅显的,不如母爱那么深刻,毕竟不是他们十月怀胎痛苦分娩出来的,但是,随着抚养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多,父爱就会越来越浓烈。又比如一棵小苗,如果我们只是看着它慢慢长大,我们对它的感情是比较淡的,如果我们精心地培育它,给它浇水施肥遮风挡雨,呵护它长大,那么我们对它的感情就会深很多。
父母对子女之爱,出于天性和血缘,几乎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的。而男女之爱却不尽然。为什么很多相爱的人最后却形同陌路了呢?因为人本性上还是自私的,很多人最爱的还是自己,不愿意为了爱而去长期持续地付出。又或者,无法做到不求回报地去爱,有付出亦有期待,当期待总是落空,付出也就后续乏力了。
《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里写到,爱的五种语言包括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接收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这五种语言,毫无疑问,都是要精心通过行动来表达的。所以我想说,爱不仅要说出来,还要靠行动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享有源源不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