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前,《大学》《中庸》成为《小戴礼》中之一篇。始于宋淳熙中,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正式称为“四书”或称“四子书”。明初定制,以《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四书”与“五经”各自成一典籍,实始于此。
至诚先师孔子认为人从天道中得到了五个字,就是公(天无私),诚(天地原动力),仁(从二从人,互存,互助,互爱,不仁便不是人,则与离兽无异),中(致中和,天地位焉),行(无时无刻不在向前行动),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儒家传道的脉络上接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学派,传至子思、孟子。亦称之为道统。
《大学》作者为孔门弟子曾子,(宋清各代以颜回、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孔庙,分别称之为复圣、宗圣,述圣与亚圣),其独得孔教之宗。
《大学》告诉我们人人皆具明德,叶曼先生认为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亦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想它还可以称之为“大人”的梦想。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大学之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条目。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齐家以下,新民之事。
“止”为确定目标恒久不迁之意,亦即立志,惟其不迁,所以能定,能静,能安,能虑,最后能得。那么如何知所止呢?这时候文化便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至少要有智慧的见地,以智慧见地指引去修身。可以阅读经典,也可以参访明师。
明了了大学之道,即知无论老幼尊卑,皆须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究其根本是在修心, 心变了,世界自然也就变了,一切都是因缘的聚合。
个人理解
《大学》中修身的次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穷至事物之理,而知无不尽,近乎科学研究之精神,强调“理”,或说是试图从“用”上寻出“体”的运作规律。
诚意一一慎独,勿自欺
正心一一去情,去欲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一一以身作则,而后推己及人
向内求而非外求。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单独一章专明善之要。
全文论及修齐治平不离天地大道,不离公,诚,仁,中,行。人道与天地之道相合,是谓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