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户外日记——2412:最妙的小雪是初冬最好的礼物

周五一场意外的雪,打乱了原本的爬山计划,让周末的向山行变得刺激而美好。市区的雪已化得让人怀疑是否下过一场雪,而走进山间,你会打消一切疑虑,除了路?滑?吗?

周六一早的气温美丽冻人,下公交冻得我一激灵,看时间还早,我选择走路去集合地点--浆水泉水库东岸。7点多的浆水泉路上时不时会错身仨仨俩俩的行人,都裹着厚厚的棉衣,或拎着刚买的早饭急急赶回家,或双手提满了蔬菜水果,这是才赶了早市,要回家为家人做上一顿大餐吧,脸上写满了满足。

集合

这一通热身下来,果然不觉冷了。到集合地点时,山哥和C祥夫妇已经等候许时了。因为包得严实,起初我并没认出C祥俩人来,只和山哥打了招呼。

上次和C祥夫妇俩一起爬山是去年夏天爬五峰山,一年多不见,嫂子的体力好了很多,拔个高轻轻松松。

说来惭愧,跟山哥就爬过一次山,那是夏天里,徐队带队,山哥收队,我一直跟着徐队在前面呼呼跑,跟山哥交流不多,今天只能凭着模糊的记忆来辨别,我挥着手大叫山哥,好在他立马回应了,要不真有点小尴尬。

大伙陆陆续续来到,其中我熟悉的还有五月,她老公是第一次见,比朋友圈里更慈眉善目,俩人很有夫妻相,是户外模范夫妻。

大家都在看在浆水泉冬泳的人

出发

8:30准时出发,我们一行11人"浩浩荡荡"地往黄金谷走去,黄金谷是火过一段时间的,当时景区一到周末就人山人海,各种游乐设施前排着长龙,玻璃桥和漂流好像是靠山景区的标配。相比着当时的人潮,反差太大,现在的黄金谷升级歇业中,大门敞着随便进,整个景区除了少许工人,再看不见其他人。预开玩笑说“那边秋千上有个穿裙子的女孩...”,“不用说,裙子是白色吧?”...如果再配上《十只兔子》的背景音乐,那更应景了。(没听过?胆小的别搜)

过了桥,我们右切穿出景区开始走野路拔高,路面上覆盖了薄薄一层雪,还并不太明显,树枝上挂着一簇一簇的雪团,稍大一声喊山就能抖落一片,雪粉如雨般轻洒而下,形成一扇雪帘。

远眺扳倒井互通立交

路不难走,缓缓拔高100米,来到了网红落日拍照点--扳倒井立交上方。防火道上残留着一些雪,还有一些恼人的雪化后又结成的冰,往往这种路况让人大意,各种摔跤--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到石老人观景台有两条路可选,走防火道Or走小道。小道背阴,雪几乎还没有融化,路上也没有鞋印,干枯的野草从雪里伸出来,倒像是人为往雪里插入的一样。雪盖过了脚面,走起来颇有点费力,每一步都是高抬腿。

再往前就是围着半山腰踩出来的小路,隐隐能看出来方向,左右的树等距的竖立着,山坡上全是雪,走在这样的路上,意境棒极了,我回头看队友--小宋和齐哥悠然其间,不自觉地摸出了手机。

雪后独一份的美景

牛尖山

日照尖山

围着山头一直转啊转,终于前方一片开阔,开阔地的右侧拢起了一个带点弯钩的尖尖的山包,阳光直射其上,背后的天蓝得耀眼--怪不得有朋友回我朋友圈说,“每次走到这都会被它惊艳,今天终于知道它的名字了。” 有队友惊呼“日照金山”啊--这话他说对了3/4,这山名为牛尖山,所以,更准确的该叫日照尖山吧,。

石老人观景台

齐聚石老人观景台

从观景台往外望去(之前标错位置了,感谢阿怪指正)

眺望石老人的观景台更新了我的足迹,上次走到这里还是光秃秃的转角而已。观景台依着山势,围了一圈栏杆,还有可供休息的长椅。对面风景很好,左侧山体怀抱着镇妖塔,右侧山体怀抱的手中托着一柄石柱,大家都叫它石老人,从观景台的方向看并不真切,后来从小岭镇妖塔方向看,小宋形容得超级传神--像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举着双手向小岭村方向作着揖,胸前胡须飘逸。(复述版,版权归小宋所有)

休息的空还得到了齐哥和万里哥的投喂,齐哥拎着袋子递桔子,万里哥举着罐子倒果干,他边倒边问我,“你叫猫?老鼠是谁啊?”

小岭镇妖塔&小岭村

来到了镇妖塔

和石老人隔山相望的是小岭人用石头垒成的镇妖塔,整个藏龙涧类似的塔有好几座,佛峪塔、藏秀塔都是这样的结构,不知那俩塔的来源,今天听山哥说了镇妖塔的由来:曾经小岭村的男性村民总是寿命不长,于是找人算了算,最后在村子上面的山头立了这么个塔。人们朴素的愿望有时候就是需要寄托于某个物品的,精神有了寄托,生活才有盼头,不知道有了这塔以后,情况是否真的有所改观,但它确实立于此已久,渐渐成为藏龙涧一景了。

顺着镇妖塔的山头下行,就来到了小岭村--曾经的。山哥说小岭村已经悉数搬迁走了,现在的村子成了废弃的空村,正是因为没有人烟,下到山脚才觉得好像误入了仙境--非纯净无暇不足以形容所见。就像穿过那个隐形的魔衣橱门后,来到了纳尼亚王国。一片空地上雪铺的平平整整,道路一边的枯树上挂满了棉花般的雪朵,远处荒废的方正屋子和院子披上了一层白纱,一条条小径无人惊扰,悄无声息。只有走进村子了,才听见有处院落里传来了狗叫,但门口又垒起了层层石头,让人费解,这是住着人,还是单单养着狗,空了来喂一喂?

通往大岭的小岭古道

山哥领我们看了村南侧的古道,古道通常由石板铺成,位于道路中央,主走车马用,一般由乡里义士乡绅等捐建。十一的时候去看了淄博昆仑的玉石街,长长的青石板路,有些光可鉴人,为当年百姓的出行提供了很多便利。小岭古道修于清代光绪年间,通到大岭村,方便村民往来耕作。村口的《小岭碑记》记录了古道之事,但年久字迹模糊,看得费劲。回家查到3a老师去年曾写过一篇《文采斐然的"小岭碑记"》,详细记录了碑文内容,果然是一篇好文。

截取一段略作引用,感受一下其文之美:

其南岭之形胜,无论也,其北岭地僻山高,螺髻从翠,峰回路转,佛头映青,游人到此,娱目娉怀,虽鸟道羊肠,一时几忘攀躋之苦,但其间务农者多,又兼山(疑为笔误,碑字实为“上”)路诸村来往通衢,每出作入息,田夫憚其崎岖,负橐( tuó 口袋)担囊行人畏其险阻。

探路无名山&寻觅帽子山

出来小岭村往西回到“人间”,走在大路上,略有些不适应,坚实的地面向来不为户外人喜爱,但我们的下一站需要穿过一段柏油马路。计划的上山路恐因积雪难行,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想绕行和尚帽子山上山,没曾想,这一段探路之旅颇有点艰辛。

这段路山哥没走过,和大家商量之下决定沿山脊拔高上去,下部荆棘丛生,找路找路找路,上部乱石覆雪,小心小心小心。预穿了双不怎么防滑的运动鞋,吃尽了苦头,还好山哥把冰爪借给了他,又在一个陡坡,他的登山杖折了。

终于到达无名山顶

大家小心翼翼的登到山顶,大大的嘘了一口气,雪中探路真刺激了得。

在山下,大家都以为爬的这座山就临着和尚帽子山,一直到走过了“假”帽子,山哥判断说这不是帽子山,地图上标记的帽子山就在我们的正南侧,但实际上那个位置没有任何山体的迹象,像是硬生生被土地公公给搬走了。我们一路穿山脊往东走,一路聊着这顶丢失的帽子。直到往东走了约400米,拔上一个小山头后,山哥往右一指,“这才是和尚帽子山。”这顶荒野中独立的帽子终于被我们找到了。

笑梦镜头下的帽子山

笑梦、五月和我走到跟前去一赏它的全貌,它的北面都是雪,不好爬,隔山望了望便回了头。

鹰嘴崖悬路&迟到的午餐

山哥走悬路,给大家拍大片

鹰嘴崖确像一只老鹰立于崖边伺机而动。鹰嘴立体而生动,更绝的是它还有一只眼睛--一个圆得让我怀疑是人工凿的山洞--大小位置都恰到好处。崖壁一侧有一段几十米的悬路,很有徒步版挂壁公路的意思。队友们站在鹰嘴崖上,山哥沿着悬路往回走,给大家拍大片。

这角度又像一只可爱的白鲸

不知不觉已过了午饭时间,而午饭点定在了拔高官山橛后(这样下午不会太累),从大岭一侧的碎石路一路拔高,走几步便气喘不匀,好在山路位于阳面,路上的雪都融化了,只需跟海拔及碎石博弈。

中部山脊隐约可见碎石路

秉持着拔高就得非到顶不能停的原则,咬着牙喘着粗气低着头,真的像驴一样,一步一步往上迈。到顶一看,队友们都不见了踪影。

丰盛的午餐,闲不住的嘴

午餐聚成一圈真是拉近距离的好方式,本来有的队友想着分散着坐坐,五月把餐布一铺,把大家都聚拢到一起。小宋找了个平坦的石头煮泡面,其他人都围坐在一起。平时爬山时,大家都是脸对着背,很难像聚餐时这样脸对脸,吃着大家分享的美食,距离一下就近了。山哥带的发面油饼,齐哥拿的诸城正宗的烧肉,五月炸的紫皮花生......餐后甜点还有各种小零食、大家不约而同带的柑橘。这顿饭别提有多美。

八仙桌取乐&下山

吃完饭已近3点,不远处就是八仙桌。八仙桌位于浆水泉和龙洞的中央位置,是东西穿越的必经之地,修了绿道后,这里也升级改造了,原来的八仙桌变成了一个小型无动力游乐场,木材质、原木色倒是和周围很搭。

称重结果:万里哥和笑梦打成平手

跷跷板尤其受欢迎,大伙童心未泯,纷纷上前玩了一番。

羊肠小径化身溜冰场

下山的路已经被这两天进山的人踩成了溜冰场,有一段特别滑,羊肠小径是倾斜的,走一步下溜半米,只能四肢并用,横着当树懒🦥一点一点挪。

穿白纱裙的底襟山

等看到歪老婆底襟山️️️️️️️️️️️️️,行程就快结束了。走在馒头山的右侧,回望底襟山,山脚的雪一直延伸出很远,好像给这件衣服搭配了一条白纱长裙——歪老婆今天要嫁给歪老公了。

16:00整出山,行程结束啦…刺激而美好的一天,对于预来说,尤其如此吧。

全程约14km,拔高600左右(纠偏后700+)
感谢同行,期待下次山上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