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
26年,没有放弃的寻找。
昨日,做完工作,跟三个美丽的姑娘来到长沙,为的就是语文。
今日清晨,有冷冷的风,会场黑压压的人群,我们起早,坐到了靠前的位置。
一上午,一下午,我几乎没有挪动,手也几乎没有停止。每个细节,每句话,我不仅做了“实录”,还做了整理和概括,一天下来,就有了二十几页的笔记和批注。
晚上,洗漱后和一姑娘讨论后,自己开始梳理一天所学。脑子里满满当当的,很多东西却相当清晰。
语文,教什么?
语文,教字、词、句、段、篇,这是一个大家都知的事情。我们的教材围绕着这些做了反复调整,一版又一版,其实变化不是特别大。因为湘潭使用新的统编这一版还只有三年不到,所以之前只有看过并没做过过多了解。这次深入接触统编教材,发现它的变化相当大。薛法根老师说,统编教材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教学目标聚焦:一个单元一个语文要素。我翻阅了几册教材,发现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也有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导语,那样编写更多的是从故事内容出发。而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已经不单纯从一个方面出发,它有更清晰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达和训练要素的要求。一个单元要求最大限量、敞开来做训练,不求全,但求落实,但求扎实掌握。用语言文字为载体,通过语文活动转化为语文能力,这是统编教材的一个训练基本。
统编教材还有一个显著变化。那就是大比例增加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三年级开始有文言文,文言文的比例有百分之三十三有多,就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文言文。更重要的是,统编教材不仅仅是小学,而是把小学和初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做教材编写,这为语文教学拓展了领域。今天,王崧舟老师就是使用初中教材给六年级的孩子上。课堂的呈现,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精彩。听课者不觉得那是一篇不合适的教材,反而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样的熏陶浸染。
那么文言文大量的出现,不是要孩子重新学习文言文的写作,而是希望通过文字来认识人,来认同并传承文化。之前有很多来自文言文的白话故事跟文言文在表达上都有偏差。而这些偏差不仅仅是文字的偏差,更是出现一些文化的误解或遗漏。王崧舟老师说到三年级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此文言文的设置更多的是为了学生认识司马光这个人,而不仅仅是这个故事。并且,文言文中不是缸,而是瓮。缸和瓮是两种不同的器皿,而只有瓮才会发生这个故事,所以文言文的表达更为真。在这学习其中,除认识这个人,知道这个故事,还会有中国器皿文化的认知。
这样来看统编教材,其实是在逐步呈现更真实、更深厚的文本。而这样的文本,它不再仅仅是一门知识型的学科,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当语文老师拿起时,内心有厚重感,课堂就会有庄严。
各样文字都有它的语法规律,但中国文字不只是语法,它的背后有五千年的文化。有人喜欢苏轼,有人说是杜甫的粉丝,但不论诗词歌赋,还是今日之经典白话,每一样都值得用心款待。
今日,丁慈矿老师说:理是死的,唯有课堂是鲜活的!
如何呈现这份看得见听得见却摸不着的鲜活?
我想首先是人。
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吗?那一群稚嫩的娃娃,亮晶晶地看向讲台,眼睛里有期待和向往,更有疑惑和渴望。讲完了不是教语文,说过了不是教语文,只有孩子懂了,会了,只有孩子生命因此而逐渐丰盈了,才是在教语文吧!
遇到孩子不会就要停下来。
遇到孩子说错就要告知他。
要看到学习和成长的发生:读得好些了!写得端正了!说得更清楚了!写得更流畅了!这要在每堂课更多的孩子身上清晰地呈现出来。
看到孩子,尊重成长,让学习真实的发生,这才是真正有效有质有味的课堂!
什么是语文?
他们就是语文。
薛法根老师,让学生放下腔调,自然流畅地说话读书。而课堂语文活动的设计却是有腔有调,古典诗文随口道,课堂清晰自然和谐。
王崧舟老师,课堂如行云流水,课人合一,学生心甘情愿被带着行走于中国文字的字里行间。而他自己,肚子里装满诗书,更重要的是很多文本他熟记于心,娓娓道来。
孙庆博老师,活脱脱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听的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他夸张地朗读和讲述逗得孩子笑声不断,引着孩子学得有模有样。而抓一个点就让二年级的孩子对课文通灵通透。
丁慈矿老师,语言已经是他的标识。“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 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可联”。对子,他好像知道前后几百几千年的,长长短短,脱口而出。孩子们饶有兴致,听课者兴致盎然。课上完,我还在想:采菊东篱下,该怎样对个下联呢?
虞大明老师,每次头发都梳得一丝不苟,声音也是浑厚中听。他说起他录音,录了六盘磁带,跑好几圈气喘吁吁后去录制奄奄一息的话语。功夫是练出来的!谁去练谁就成。
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文化的生命体。教语文,教语言文字,认知传承文化,但最终会落实到生命。语文教学要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启蒙。而价值启蒙却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什么活?活的价值是什么?如此,才会有珍惜,才会前行。不论是胸怀天下,还是独善其身,当生命里有宽阔和博大时,眼光自然会看向更深更美更幸福的前方。
不着急地走,会看到变化,就有心境赏一路风光。
踏实地走,会有学习发生,才有机会领悟成长美妙。
优雅地走,会遇到幸福,生命的独特就会温暖绽放。
无闲人,无风月。
闲,是高峰时的沉静,是低谷时的豁达,更是日常里,清晰而温暖地沉浸。无闲,无思考,越闹,越浮躁。
有心境,有语文。
语文要靠累积。读书,背诵,感悟,表达,日不间断,方可厚积薄发。语言的贫乏和干瘪,就是思想的贫乏和干瘪。心境纯良,方有纯粹而幸福的语和文。
夜深了,窗外车声人声还不断,对面窗口几家灯火。没有皓月当空,内心也有空明澄澈。
其实,如东坡先生语:何夜无月?但少闲人。于自己,心中一轮,不论圆缺,光亮留存,久久闪耀……